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80后”老支书

  陈芳

  路尽头。山那边。约亲。峰回路转。

  这些充满想象的关键词,不是微小说,而是二十多年前一个边缘村庄的生活常态。

  这个村庄,应该被更多的人知晓。当然不仅地理位置特殊,也不仅村庄的名称是当年如日中天的郭沫若文豪所改。可以说,是一条新路,重写了村庄的交通史。那条新路,让“交通”成为名符其实,与外省交融,和村外融通。

  是的,这个村庄就是浙江省长兴县梅山镇的尚儒村。一山之隔,是江苏省宜兴湖   镇。这个村,外来媳妇几乎占到百分之八十,且大都来自江苏。通婚改变语言,尚儒村以及毗邻两个村的方言几乎就是宜兴话,和长兴方言似乎浑不搭界。尚儒村,乡里乡外居家俗务其实和湖   更紧密。

  亲密之乡,却没有路相通。走亲戚得靠“悬脚岭,天照应”。怎么说,翻岭到“山那边”,若逢上风雪或下雨天,苦不堪言,由不得自己选择。自行车扛肩走,搬货运两趟,这是常事。尤其年关,回外婆家,翻两趟悬脚岭,是童年生活的深刻记忆,也是最让人纠结的事。领路的长兴公路段佘建军,体会很深。这个尚儒村人,讲起多年前村民的这些日常生活,依然如昨。不是有通外界的一条路么,刚才开车来的路。一算成本,是得叹气。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算了,就说尚儒村的两大特产,毛竹和茶叶,这一趟路程载出去卖,绕道六十多公里,怎么赚得了钱。确实赚不了多少钱。穷,依然穷。不“交通”,穷变不了富。没有公路,没出路。

  说起来,最早盘算这笔账的,以及琢磨走亲访友能够不再“气喘吁吁”的,是本文的主人公王坤荣。这位“80后”老支书,在任上,把自己推上了要担当、为大家、共同奔富的不归境地,颇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气概。老支书说,要造路,造一条新路。推开悬脚岭,修一条通往外省的公路,修一条回外婆家的路,修一条……那时,很多人还没有强烈意识到,其实这就是一条通向“我们的”财富之路。

  这一年,是1989年。这一年,王坤荣已近“60后”的年纪。这一年,王坤荣的支书龄已超三十年。这一年,尚儒村被洪水冲断了那条唯一通向外界的公路。这一年,注定落笔重写村史。

  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促使王坤荣把还没有充分准备好的造路重担,义不容辞地压在了自己的肩上。记忆犹深的是,洪水冲断了电缆,三千多户村民日常生活受阻。就说买照明蜡烛,尚儒村被围困在了山里,挑担翻悬脚岭行九公里去湖   镇,买了回来,这番折腾之苦之累之烦,让三千多户村民很快达成了共识:快点造路。

  都道好事不耽搁。可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在某种程度上,好事很快就变成了难事。

  造路,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有钱。本来尚儒村就不富裕,现在每人要捐资三十元作为造路启动资金,怎么把这倡议变成现实,谁来做。无他,当然是王坤荣。王坤荣被公认口碑好的有德能人。而且,王坤荣已和相邻的有共同地理人文历史背景的蒋旦村、乔里村的支书、主任提前沟通协调好,大家按照这个标准共同出资,把路造了,实惠大家。

  其实每人要捐的三十元,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而是一家农户大约半个月的生活开支。每户有每户的实际情况,不同家境,凑齐这笔造路启动资金,实属不易。王坤荣的贤惠妻子快人快语,记忆犹新。那段时间,村干部、普通村民,不同的人不断来他们家议事,说的全是关于通公路的事。一谈就是半天。每天几乎要开两桌就餐,因为总是到了吃饭时间大家还谈在兴头上,该商量的事还没说完。来的都是客,她烧饭做菜,家人靠边,等客人吃完再说。家里摘的茶叶,轮不上卖,全用来招待客人了。倒掉的残茶堆在屋外墙角,都快成一小山头了。这么说的时候,王坤荣妻子的笑容依然乐呵着,表情可爱。如今她也是四世同堂的“80后”老人了。可以想象,这个叫珏妹的女人,当年忙碌的麻利样子,认同丈夫王坤荣所做的事的满足感。

  自然,最后捐资无悬念。尚儒村有善举之风,村民多淳厚。王坤荣自己捐了一千元,动用了多年积蓄。考虑到实情,捐不出资的村民,可以做义务帮工,就是去修路工地做义工。看来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启动资金一解决,马上动工。开岭劈山虽说也不易,但沿线牵扯到的一百来户需搬迁的村民,更是需要慎重对待,人情关怀和合理安置。这人的问题,似乎更不易。好在王坤荣不嫌烦,跑腿费口舌,自然不在话下。还是那句话,尚儒村有善举之风,村民多淳厚。搬迁过程,对于王坤荣来说,有很多永远难忘和感动的事。这个“80后”老支书,不肯细说当年自己做搬迁工作的难处,只不停表示现在年纪大了,反应木木,说不好。简直让很想探究竟的人不好意思说出“低调”这个被用滥了的词。因为王坤荣的笑脸,是那么真诚,几近童稚。

  431。是尚儒村皆知的一个富有故事性的数字。没错,431的故事就发生在悬脚岭下。介绍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这就是与江苏湖   的交界处,正是修路431米的地方。路再往前修,就是江苏界了。显然这已不是村里村外的事,而是跨省。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更多和更不易操作。王坤荣知道,沟通协商是唯一的前行方法。几番轮回,由于地域经济等种种原因,江苏方面依然没有明确的意见。此时,王坤荣淡定不了了,他也担心别被人说中,悬脚岭修路工程重蹈覆辙,成为前几年别村开过而最终半途而废的下齐岭。这三个字,在王坤荣听来几乎就是嘲笑的代名词。他召集村民,在悬脚岭下发狠誓言,这路不能断,431米路就剩我一人也要修好它,我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也要修完这条路。话,说绝了。

  像所有曲折喜剧故事一样,结局美好。村民被感动了,也感动了江苏当地政府,湖   东岭村支书明确表态,全力支持修路。

  路,就这样顺理成章修下去了。

  这条路,让尚儒村与苏锡常的商贸往来紧密了,经济无疑得到提升发展。村民自然很开心,有车开来直接上门收购农产品。平常回江苏走亲串门,来往便捷。

  尚儒村,村人古风犹存。那些“70后”、“80后”的老村民,脸上还显世外桃源的和祥之色。王坤荣,这位“80后”老支书,和他们一起,在宁静幸福的晚年,可以回忆这段动人而光辉的岁月。他反复说,我为党做了一点贡献、一点点贡献;我从来没用过老百姓一分钱。

  说这话的时候,王坤荣满脸虔诚,脸上每道褶子仿佛都镌刻着忠诚。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80后”老支书 2012-01-16 浙江日报2012-01-1600006 2 2012年01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