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横店春秋

  横店,距离东阳18公里、金华90公里、杭州160公里,沾不着什么区位优势。它静静蹲伏在水波般起伏的山脉怀抱中。

  这儿,曾经是一片毫不起眼的小盆地,却因为与影视结缘,逐渐热闹起来,蜚声中外。

  现在的横店是全球规模最大也是中国拍摄影视剧最多的影视拍摄基地。

  梦想从这起航

  王青的高跟鞋踩在万盛街的柏油路上,30多岁的她已是镇上3家店的老板。

  万盛街,横店最热闹的一条街。万盛街75号是王青最早的家。

  一辆卡车在王青面前停下,工人搬下了几十台崭新的32吋液晶电视,这些是为即将开张的小旅馆添置的,“清明上河图景区那一块是杨店村的地,我小时候常去玩,那时感觉很偏远”,王青要开的小旅馆正对着清明上河图景区的正大门,“现在那里可热闹了,开旅馆生意一定差不了。”

  横店镇现在已有星级以上宾馆11家,各类餐馆、旅馆400多家,大型超市2家。

  这些变化,源于1996年的一个决定:建立影视城。

  横店影视城的建立,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横店人的眼光,也因为横店人敢闯敢为的精神。

  1995年底,谢晋导演为拍摄《鸦片战争》到东阳卢宅选外景,正在为选外景犯难的谢晋路过横店,“我们出钱给你建外景基地。”横店人热情地伸出了橄榄枝,当下便投了真金白银。

  一年后,横店影视城的第一个拍摄基地——广州街诞生了。等《鸦片战争》剧组从广州街撤走后,横店影视文化的大门也打开了。

  接着,为了支持陈凯歌导演拍摄《荆轲刺秦王》,横店建起了秦王宫。之后,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横店陆续建起了28个实景拍摄基地、11座大型摄影棚。

  2004年,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横空出世,成为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全国首家影视产业实验基地,把全国其他影视拍摄基地远远甩在了身后。

  如今,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激荡。至今,横店已吸引了430多家影视企业入驻,海内外共有900多个剧组来横店拍摄影视剧25000部(集),占全国古装剧产量的三分之一。2011年1月至11月,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入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23亿元,同比增长56.48%。

  被改变的生活

  1月3日一早,横店大智路上的演员公会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人群蜿蜒到了马路上,从山东利津县来的韩延飞就排在队伍中间。

  每个星期二是办演员证的日子,全国各地怀揣着影视梦的人就在这里加入“横漂”一族。

  交了10元工本费,登记好演员表后,韩延飞成了横店的一名群众演员。横店演员公会是一个自治性组织,剧组有角色需求的时候,演员公会就群发短信给演员,有演员证的都可以去报名,选角还要经过筛选。

  办好演员证走出大门时,韩延飞脸上满是憧憬,“我的生活即将被改变”,她遥想着未来。

  这种憧憬中的改变,已经在一代代“横漂”中得到了印证。

  河南的张小明6年前来到横店,由于原来是文工团演员,功底扎实,做了2天群众演员后就升成了特约演员,演着演着,他干脆把妻子女儿都接到了横店,“我都记不清自己在横店演过多少戏了,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好几十部。”

  横店就如一个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追逐梦想的人。身处横店的本地人,也同样因影视城改变了生活的轨迹。

  东阳是木工之乡,横店烈光坞村村民董锡贵以前是个木工,横店刚建起影视城那会儿,他去做过搬运工,20元一天,搬的都是道具。干着干着,董锡贵发现,那时候的剧组最缺的就是道具,这给了他灵感,“既然需求这么大,为什么不办个道具租赁公司?”

  公司办起来后董锡贵接的第一单生意是《南少林》的道具出租,剧组所需的家具、瓷器等物什全由他包下,那一笔收进了7000多元,“第一年下来,就有好几万元收入,比做木工强多了。”现在,董锡贵的道具租赁公司一年有100来万元的收入。

  有了影视城后,横店的史美荣两口子也同样感到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史美荣先在秦王宫景区做了4年保安,后来干脆租下了秦王宫里的四海归一殿,搞起了拍照、服装出租等旅游项目,现在史美荣雇了20多名员工,日子越过越滋润。

  扩张中的版图

  广州街拍摄基地的澳门街上,电影《我的抗战》刚刚开拍。

  导演李珩就站在摄像机后指挥调度着,这个湖南人一年里有七八个月“泡”在横店。

  李珩第一次来横店是12年前拍摄《飞天舞》时,“全国就横店拍摄基地不收场租费,只象征性地收300元管理费,很多剧组往这里赶。”

  来了之后,李珩发现好处还不止这些,横店影视基地多,每个历史朝代的戏都能找到相应的景,转场方便,节省费用,而且,横店配备了器材、道具、服装、技工、车辆、住宿、马匹、演员甚至行政代理、工商代理、财务代理等一条龙服务,“我只带着剧本和几个核心班底成员就上这里来了,其余的横店全能解决。”

  成立实验区后,只要是入区企业拍的影片,实验区还会到处帮忙“吆喝”。

  这次拍《我的抗战》,横店演员公会根据李珩的要求,帮他联系了仙居、方岩、磐安、嵊州、新昌、象山等外景基地,“这些景点都离横店不足2个小时车程,很方便,我的拍摄周期大大缩短,预计70天就能收工。”

  “横店的影视辐射效应早就超出了横店的地界,扩大到周边地区了。”横店演员公会的场景协拍专员席丽仙在横店工作了10年,她明显感受到了横店效应的扩张。

  就面积而言,建起影视城后,横店的版图就扩到了121平方公里,实验区挂牌后,实际面积已有365平方公里。

  “今后整个东阳都会打造成影视城。”金华市委常委、东阳市委书记张仲灿透露,还会有更多的影视文化元素注入实验区,原来的实景拍摄基地将拓展为更广义的娱乐基地和制作基地。

  当然,扩张的背后还要有服务做支撑。

  影视企业属于文化企业,没有固定资产做抵押,也没有对其版权价值的认定、评估体系,所以在银行难申请贷款。这是我们走访的入区企业提出的普遍困惑。

  融资问题引起了实验区的重视,东阳市在实验区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区内影视企业发展。2010年,实验区与中行东阳支行推出了全国首个针对影视企业融资信贷产品——“影视通宝”,放宽了影视企业贷款条件。随即,实验区就诞生了第一家影视后期制作公司红点公司。

  目前,横店已从一个提供拍摄场地的影视城,转型成了产业链健全、具有国际视野的影视产业基地。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为横店题词“横行天下”。

  这,或许正是横店尚未实现的下一个梦想。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横店春秋 2012-01-09 浙江日报2012-01-0900009 2 2012年01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