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起起落落看民企

——开局之年再回首之三

  本报记者 吴妙丽

  岁末的杭城,时常沉浸在冬日雾霭中。

  此间召开的全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却以一组数据将笼罩人们心头多时的浓雾驱散:今年以来,我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10.8%、21.5%、14.2%和16.9%。

  这组数据传递出信息:2011年,浙江民营企业总体不错。

  即使在风口浪尖的温州,企业倒闭潮也并未如外界传言,据当地工商局统计,企业数量仍然保持持续增长,关停企业数量与去年相比并未异常增加。在全省,来自省工商局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截至11月底,全省新设市场主体12.4万户,注销3万户,在册总户数比去年增加6万户。

  面对困难,面对疑问,稳定增长就是最好的回答。

  走出低端

  企业的生死命题

  企业,如同行驶在茫茫商海中的一叶扁舟,有时会被推上风口浪尖,有时也会跌入波谷,甚至被巨浪吞没。

  回望2011年,我们不难发现众多颠簸起伏甚至于沉没的企业帆影:

  他们或困于日渐狭窄的生存空间——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员工工资的大幅上升、人民币升值,招工难、电荒、资金链骤紧……

  他们或被节能减排的压力倒逼——今年全省有200多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因污染被关闭,有74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必须淘汰。

  他们或遭遇国际市场风云突变——以光伏企业为例,欧洲光伏政策调整,加上债务危机导致市场低迷,美国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诸种因素造成行业去年火热、今年冰冷。

  他们或因民间借贷资金链的断裂而“猝死”——温州一些老板的“跑路”事件,吸引了广泛关注,揭示了民间借贷乱象。他们陨落的轨迹大多相似——大量投资地产,或涉足巨额民间高利贷,债务链条复杂,短贷长投,盲目多元化扩张、偏废主营业务。

  起起落落,有生有死,优胜劣汰,本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即使是在美国,纳斯达克退市死亡的企业,10年中也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解读死亡往往比赞美成功更有意义,因为每个企业都会打上一个时期一个行业的烙印。

  循着这些民营企业艰难的步履,我们的思路却越来越清晰:企业现在遭遇的种种困难,深层次原因还是低端锁定。绝大多数的加工贸易型、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因为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品牌和研发设计的缺失,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话语权”,也难以消化上下游叠加的压力。

  以实业起家的一些温州人对实业的逃离,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拐点: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单纯依靠低成本优势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在世界市场独领风骚多年的“中国制造”面临新的挑战。

  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在产业链高端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必然面临的生死命题。

  扎根实业

  需要智慧的坚守

  不平凡的2011年,与“跑路”相反的,是更多民营企业的坚守,坚守实业,坚守主业。

  实业乃一国经济的基础。日本、德国、韩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大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而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从奥巴马宣布“制造业回归”到设立1万亿美元的5年招商引资计划,再到“制造业政策办公室”的成立,都显示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决心空前。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从浙江来说,当前制造业仍是我们的优势,且有巨大提升空间。坚守实业,既是强国强省,也是强壮自身的明智选择。对部分企业来说,放弃主业搞副业、放弃实体搞虚拟的现象需要“纠偏”。

  坚守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慈溪长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1985年办厂到现在,王长土从来没有考虑过做别的行业,甚至连股票都没炒过,“我就是想把主业做成百年产业。”

  温州鞋城霸力路18号,昔日鞋王霸力集团的生产大楼,如今已经被郑志成的宏诚鞋业取代。“霸力”是郑志成的老东家,因为盲目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看过了太多企业失而复得、得而复失,郑志成在自己实力具备之后,选择了将厂房搬到“霸力”原来的生产大楼,“这样做,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专注做实业。”

  坚守是一种文化。在慈溪周巷,无论是农行的80多家规上企业贷款客户,还是农村合作银行近400家小微企业贷款客户,今年以来都没出现过一笔呆坏账。在当地人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周巷务实的商业文化基因,企业普遍专注于主业,不那么热衷于赚热钱、快钱,不盲目搞多元化投资,经营风险控制得比较好。

  放眼看去,在世界企业的长河中,欧洲和日本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是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四分之一都存活了100年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坚守更是对智慧的考验。从痛不欲生到绝境求生,再到浴火重生的飞跃集团,是众多浙江民营企业危中求机、“把坏事变好事”的缩影。既要看得长远、抵制诱惑,又要做得下去、披荆斩棘,全靠企业主的勇气和智慧。

  生存之道

  打造核心竞争力

  又一个冬季,2012即将来临。

  机器仍在轰鸣,车辆仍在奔波,遍布于每家工厂繁忙劳作的身影,透出浙江企业顽强的精神。

  按照原有模式继续发展已经难以为继,然而,转型的过程将比预想的更为艰难。

  在发展的寒冬,企业可以选择冬眠,但更应强身健体学冬泳。因为竞争永远激烈永远残酷,必须时刻准备经得起市场的冲击。

  今天的浙江,民营企业生死的数量变化并不重要,注销多,不代表倒闭多;注册多,也不代表核心竞争力强,赢利模式优。应该把注意力放到整体产业链的生态变革与改善上,应该更着眼于如何打造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自主创新、走品牌之路,草根企业注入了大树的基因。“‘中国家具’被一些外国人看成‘抄袭’的代名词。”20年从事办公家具制造的圣奥集团董事长倪良正说,“家具业要摆脱低端制造的尴尬局面,与国际上的百年老店竞争,只有依靠不断创新。”圣奥集团近年来坚持自主研发、原创设计,目前独立研发的产品占比达90%以上,拥有200多项专利。

  在个性化已成为市场核心词的时代,绍兴县一些纺织企业正努力走出同质化竞争的红海,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功能差异化,具有防水、防油、易去污、抗菌防臭、抗紫外线、抗静电等功能的纺织品陆续亮相;原料差异化,开发细旦、超细旦纺丝等,提高附加值;花样差异化,原创设计产业风生水起。

  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打破传统产业低利润的怪圈。萧山中纺城的“面面俱到国际轻纺空间”,采用实体展厅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集中展示、撮合交易,在为供应商、采购商最大限度地降低渠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利润。

  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长期趋势,浙江民营企业逐渐学会以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吸引人才。在嘉善, 除了“五险一金”、企业最低工资之外,宽敞的用餐大厅、具有个人空间的宿舍环境、基本的娱乐设施,已成为不少中小企业的“标配”。浙江道尔顿地毯有限公司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依旧按照预期将工人工资提高了20%。“浙江双飞”则加强精细化管理,从两人管一台机器,到一人管两台机器,在没有增加员工的情况下,产能扩大了一倍。

  我们充满敬意地看到,在浙江,众多先行者正在这样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贴牌生产转为自主品牌,家族企业转为现代企业,成本领先战略转为技术领先战略,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型,制造向创造转型,制造商向制造商兼服务商转型,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变……当这样的路径被更多的企业所践行,那么“浙江制造”的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也许,冬天不会那么快过去。可当我们充满勇气和信心,就不再惧怕寒冷。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起起落落看民企 2011-12-27 2276629 2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