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块太阳能板,一个风力发电器,高高耸立在屋顶——
小山村的“风光”实验
记者 童颖骏 吴晓鹏 通讯员 黄备
对宁波鄞州集市港镇山下庄村43岁村民鲁改玲来说,家门口矗立起的风光发电器,就像太阳能发电板边架起了小飞机,漂亮又新奇。
她还说不上来,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系统实现民用并网,对于智慧电网的建设和新能源推广利用有着怎样的价值。但她直观地感受到,如果有太阳或是有风,都能用这台新设备发电,那就可以省下不少电费,还很环保。
小山村悄然酝酿的这场“风光”实验,让我们看到新能源利用领域“农村包围城市”的广阔前景。
光亦可风亦可,
山区自主发电
来到山下庄村的这个下午,天气不好,乌云蔽日,风还不小。
“没关系,这会儿太阳能虽然收集不到,但小飞机开始转了。”鲁改玲开的理发店,正对着村里新设的风光发电器,她热心地指给我们看。
5块太阳能板,一个白色随风飘转的风力发电器,高高耸立在村变电室的屋顶。这几个月来,风光互补发电器给这个位于鄞州西部半山区的村庄,带来了丰富的话题。“连小朋友都在讨论小飞机能起啥作用。”鲁改玲说。
“风光互补用于路灯照明、移动基站的供电,技术上已十分成熟。”负责安装这套设备的是宁波风神风电集团有限公司事业发展部总经理助理杜尚斌,他告诉我们,分布式新能源走入千家万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有太阳光也行,没太阳有风也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现了24小时昼夜资源的互补,和四季气候资源的互补,弥补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稳定性不强的缺陷。”杜尚斌说,除了山下庄这样的半山村,风光互补发电器尤其适用于电网难以铺设的偏远高山村和海岛地区。
作为国家电网在浙江进行的分布式新能源民用并网试点项目,山下庄村的风光互补风电器投资15万元,装机容量为3千瓦,由风力发电机、太阳能极板、控制器防雷器、风光互补控制器、并网逆变器和智能型电力仪表等设备组成。太阳能发的电和风能发的电,分别通过机器转换成220伏交流电,供给家庭使用。
“系统自上月投入运行以来,已向电网输送了300多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平均日发电量在6千瓦时左右,足够一个家庭使用。”杜尚斌说。
家庭富余电力,
可以卖给电网
如果说,安装一套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相当于给缺电的地区种了一棵树,那么,只有让这一系统实现并网,才能独木成林,实现更广阔空间的电力资源互补。
山下庄村“风光实验”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民用发电系统实现了并网。也就是说,每家每户利用清洁能源发出的电,通过智慧电网的触角,可以通向更为缺电的工矿企业等领域。
“这套设备的设计发电量为每天8.7千瓦时,实际最高发电量为8千瓦时,如果一个普通家庭不开空调,一般日用电为3至5千瓦时,多余的电量通过逆变器转成380伏的电压,就可以卖给国家电网。”杜尚斌说,如果大规模普及,设备成本可以由目前的10多万元下降到7万元左右。
这笔账如果让鲁改玲来算,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她家目前每月电费为170元左右,一年只要2000元。可一套风电互补发电系统的成本即使按7万元、可使用20年算,每年折旧费就要3500元,还不包括维护成本。“不合算啊。”鲁改玲感慨。
“风光发电系统要想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还需低压接入技术的完善和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宁波鄞州供电局智能项目部副主任张彦告诉记者,新能源并网系统的推广,不仅与厂家是否能开发出适用于居民的集成性装置息息相关,更有赖于国家对家庭使用清洁能源给予补助和奖励。
“就像太阳能热水器,开始推广时也有很多困难,现在不是很普遍了吗?”杜尚斌说,在山下庄村,10年前太阳能热水器还是稀罕物什,如今安装率已超过40%。他坚信,“风光实验”的推广,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要节能要环保,
山乡观念变革
“风光实验”的首个浙江试点选择在山下庄村,相当于给村里增添了一个高科技景观,这让村民也感到很“风光”。这个需要一小时车程才能到达鄞州中心区的“西乡山下村”,也因此对新能源的环保性有了更多认识。
“日头晒晒,风吹吹,就能有电发出来,稀奇的。”就在变电站对面的老年活动室里,十多个老人正在议论村里的“小飞机”和太阳能发电板。“以前我们可是要拼命挖煤,支援国家电力建设的。”一位老人说。
为何选点山下庄?集市港镇电力技术人员唐浩称:“一是山下庄村自然资源不错,二是村民节能环保意识强。”
山下庄村历史上位于广德湖边,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为了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今年6月,村里关停了出租多年的采石场,从此告别了扬尘污染。
“村里的污水管道也改造好了,全镇只有2个村能做到。”村委会主任章君芳说,这些年来,村民对于节能环保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他期待着新能源发电器能像“家电下乡”一样,迎来国家补贴,到时,他一定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安装“不烧煤的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