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文章导航

在浙江东阳,怀揣创业梦的农民,每年编织出4亿多财富—

画水:红绳巧手中国结

  “中国结”是我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织品,历史悠久。周朝人佩戴玉时就常以“中国结”为装饰,战国时期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图案,后来,“中国结”发展为老百姓的装饰工艺品。多少年后,这种自然灵性和人文精神巧妙融合的尤物,在画水人的手中得以发扬光大。东阳画水镇74个行政村中,有60个村编织着中国结,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年产量占到全国的60%,年产值达4亿多元。

  岁末年终,红红的“中国结”,又勾起了浓浓的年味。我们穿行在画水镇的村街,去探访是怎样一群人,还在怀揣着梦想,是怎样一群人,还在为编织而坚守。

巧手编织,

家家忙致富

  追着悠悠南江之尾,踏过金义东公路未尽的尘土,记者来到东阳画水媳妇岩下的村庄。冬日和煦的阳光洒满岩下村的古宅新居,穿行其中,不时能看到一个个正在阳光下用巧手编织“中国结”的村民。

  一幢普通民居前,三四步石阶上有一方小平台,73岁的村民王冬香,系着花布围裙,端坐在一条长凳前。长凳上用铁夹固定着一个木块,木块上规则地钉着一圈钉子。老人麻利地将一条两米长的红绳穿过一根钢针,来来回回在钉子间穿梭,边挑边压,边绕边拉,手法沉稳、动作娴熟,几分钟时间,一个20结手掌大的中国结跃然眼前。

  “老了,手脚眼神都不中用了,比不了年轻人。可20年都做这结,就这么做惯了,也闲不住,拉拉这红线,心就有着落了。”老人平静地说着话,却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继续游刃有余地打着结。老人的手还跟四五十岁女人的手一般,灵巧而饱满,没有半点深陷的皱纹。

  跨过王冬香老人家的门槛,印入眼帘的是无数红线密密地搭在过道间的竹竿上。阳光从房顶前挤进来,屋子里王冬香的老伴儿蒋德海老人也在把弄着中国结,老人左手麻利地转动着结,右手拿着把小钳子拽着线,把一个结一个结挨着拽了个遍,再用有力的手掌压平,完成他老伴儿的后续工作。

  做完了一大筐结,看着慵懒地躺在结上享受阳光的猫咪,老人点起了烟,呷了几口茶,再挪动几步到妻子那里“取货”,俩人儿默契地完成一组流水线,是那样地悠然自得。

  告别这对老夫妻,一路往村里去,处处见到村民家门口晒着红线。女村支书蒋美光告诉我们,岩下村有440多户,1200多人,编织“中国结”,早已取代村里传统的鱼网编织,成为岩下村民致富的一项产业。碰巧那天是黄田畈物资交流会,很多村民去赶会场了,要是平时的晴日,村里的老少都会聚在一起,拿出手中的活儿,连成片,边织边聊,那才热闹呢。

  除了晒线,还有的晒结。许多加工大户门前都扫出一边空地,铺上布或薄膜,让一个个红红的结静静地躺在上面接受阳光的洗礼。地方窄一点的人家支着竿,把结穿在一起,成行成行地挂晒。蒋美光说,这是为了给中国结定型,让画水产的中国结不会走样儿。

巧谋发展,延伸产业链

  和王冬香夫妇俩儿悠闲地织结相比,年轻点的外地人却把这活儿当成主业。在画水华阳村,已吸引了近200名外来人员来村里编织中国结。

  吴家蓉是重庆彭水人,来东阳11年了,以前在服装厂干过,听老乡说做中国结能挣钱,干活时间上也比较自由,就一直跃跃欲试。3个月前,她在华阳村租起了房子,开始学做“中国结”。她说现在自己做的“板结”,绕线比较少,中间部分用板代替编织,可以在板上再贴上一些“囍”、“福”等吉祥字或者图案。完成一个就有两毛五分钱,不到两分钟就能做一个。

  “别看这只是手上的活儿,一天做下来也会全身酸痛。”吴家蓉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她说每一分钟都是在挣钱,但她对现在刚刚入门的状态还不够满意。吴家蓉说,一些编织大结的老乡,所得到的加工费更可观,去年很多人都能做到200元一天。

  吴家蓉的动作在我们看来已经够快了,她旁边一个清秀的女子比她还快,一个结接着一个结地往旁边堆。吴家蓉笑着说,她们是母女。上个月,她把女儿秀娟也带来一起编织,秀娟是1986年出生的,一双巧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赶超了很多老手。

  贵州人冉梦敏做的是较大的中国结,只见她站在编织架旁,双手不断地挥动,一个俗称“四十结”的“中国结”雏形很快就显现出来。冉梦敏手头正编的这批“中国结”,每个加工费是3.5元,一个小时能编4个。每天早上7点不到,她就开始编结了,一直干到晚上10点左右,中间只有吃饭等短暂的休息时间。

  “今天是当地的交流会,我们要给自己放个假,中饭跟嫂子、弟弟、弟媳一块儿吃,下午去集会给儿子买过冬的新衣服。”已经过了饭点儿,冉梦敏口中谈到的亲人们都到齐了,大家像过节一般围坐在出租房中间。弟媳烧了一大盆麻辣鱼和一大碗排头大白菜,还上了一碗辣椒酱。冉梦敏说,除了上学的儿子,家里的其他人可都是编中国结的好手。

  由于编织的“中国结”产业不断扩大,华阳村已有10多户农户购置了织线机,有的生产粗线,有的生产细线。由于织出来的线需染色,村里又有几户村民专门从事染色工作。原料以染成红色为主,辅之以各种色彩。

  村干部许忠阳说,这几年工资上涨,成本原料也上涨,每个中国结的利润是很薄的,许多加工厂都把材料发到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代加工成半成品,然后运回来做好成品后再销售出去。虽然折腾点儿,但却能保证货源充足,收入也高些。

巧思设计,“新结”贺新年

  听随行的镇干部介绍,在画水镇,大大小小的作坊式加工点布满了村落,但有注册商标的生产企业却只有“祥得福”一家。

  下午,我们来到镇上,在熙熙攘攘的交流会市场旁边,找到了祥得福工艺品有限公司。这里的每位工人都很忙,据说现在是销售的旺季,都在赶货、发货。在公司仓库门口,五六个身强力壮的工人,把一包包沉甸甸的中国结往货车上抬,而相隔几步的厂区卸货处,又见一辆大卡车,几个工人把材料往屋里运。

  每个人都无暇和我们攀谈,我们自行溜到了陈列室。只见琳琅满目的品种悬挂在墙壁上、头顶上、凳子上……以前见过的,没有见过的,着实让人大饱眼福。其中一些还融入了京剧脸谱、生肖等多种新鲜元素,还有各种鱼结,如串串鱼、百福鱼、双鱼等年节饰品也着实抢眼。

  仓管员蒋俊华的办公点就设在陈列室里,他对着一台电脑,不停地打电话。桌面上铺满了发货单。这位读建筑毕业的大学生接触中国结才两三个月,显然已经驾轻就熟。他说,现在画水的中国结不仅销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各国,为适应新形势,公司已引进许多大学生作为管理人才。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公司找了半天只有一位设计师稍微有些空闲,前几天他刚完成了今年所有的设计,现在就等工人生产。这位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叫高成,去年大学毕业后,就被公司看中,一个人从安徽跑到了画水镇。高成还比较腼腆,但说起跟“中国结”有关的设计却口若悬河。他说,中国结的品种发展到现在的400多种,每年以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速度在增加,需要不断的创新。

  “中国人都图个喜庆吉祥,2012年是我国农历龙年,公司已设计出了几十种中国龙的生肖玩具,眼下,工人们除了生产传统的中国结外,还在加班加点生产龙年的生肖玩具。人无我有,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高成说,他是学动漫设计的,跟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共同点,从一个灵感出来,到手绘图样,建立三维模型,用电脑软件开版,再请车缝师傅用实物做出来,每次看到作品成功呈现都会很兴奋。

  高成说,现在他有自己的目标,要将画水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东阳丰富的木雕、建筑等乡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更多的产品。如果以后有可能,自己也想开家这样的公司,能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变成实物。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2 画水:红绳巧手中国结 2011-12-27 浙江日报2011-12-2700009;浙江日报2011-12-2700012;浙江日报2011-12-2700011;2270007 2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