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施肥、搭棚、挖排水沟、建蓄水池,今年曾连续两次遭遇洪灾的常山瓜农——

播种来年新希望

  报道组 汪峻 胡江平

  记者 毛广绘

  今年6月,常山县连续遭受两次特大洪水侵袭,全县1万多亩小西瓜90%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12月下旬,又到了小西瓜搭棚播种时节,种植户们的境况如何?日前,本报“佳友民情快车”记者来到常山县东案乡,回访了受灾瓜农。

  新建基地重防灾

  在兰家山田畈,小西瓜种植户徐小生正把一袋袋有机肥搬到田垄上,妻子跟在他身后,解开袋子,扯出沾满鸡粪的稻草,均匀地铺撒在田间。“15亩地,估计今天一天就能施完肥,再等上两三天,如果天气好,就可以播种了。”徐小生说。

  在他们头顶,是前两天刚搭建完的钢架大棚。“虽然多花了不少钱,但只要能防灾就值得。”徐小生指着钢架大棚说,他和其他5户种植户原本在天马镇中峰村种瓜,今年6月西瓜正要上市时,接连两场洪水,连棚带瓜冲得干干净净,半年的辛苦转眼就没了。洪水退去后,种植户们在补种瓜苗挽回损失的同时,也经常聚到一起找原因:选田时没考虑地势,缺少必要的防灾设施;用竹制大棚,抗灾能力弱。

  找到了问题症结,可解决起来并不容易。“找这块地,就让我们费了不少心。”徐小生种了20多年西瓜,足迹遍及常山所有乡镇,但要找一块既要连片、位置好,又能流转起来的田地也不简单。现在这块地是徐小生一次回老家时发现的,地势高,一般洪水淹不到。

  有了大灾的教训,种植户们对基地的打理也格外上心。徐小生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基地,在两排大棚之间,新挖了一条长约100米的排水沟,而在基地边上,一辆挖土机正在作业,准备挖一个100立方米的蓄水池。他告诉记者,西瓜怕水又不能没有水,排水沟是为了在夏天雨水多的时候西瓜不受淹;而基地离河较远,如果碰上干旱,蓄水池就能派上用场。

  网购材料为省钱

  在徐小生的基地不远处,小西瓜种植户方文水骑着三轮车,将原本堆放在路边的竹条分批拉到自己的基地里。

  “这些竹条是从中峰那边拉过来的,准备用来建中棚、小棚。”方文水说,为增强瓜棚抗寒能力,保证瓜苗顺利过冬,在播种之后,每个大棚里都要分两垄搭两个小棚,大棚和小棚之间再搭一个中棚,大棚用的是钢架,里面就用竹架。这次,他流转了11亩土地,原来老棚用过的竹条基本能保证中、小棚的搭建,这一项就帮他省下了近2万元成本。

  “用钢架大棚,每亩需要投入11000元,比原先的竹制棚多了一倍,夏天又受了灾,钱能省就省。”新建基地,方文水的“算盘”拨得格格响,人工费涨得快,夫妻俩11月开始就在地里忙活,整理出来的薄膜也细细地检查过,破损的当废品卖掉,完好的留下来今年接着用。

  为了节省成本,基地里需要什么材料,种植户都是商量后统一购进。“看,搭钢架的钢管就是我们网购来的,比市场里卖的便宜了不少。”“网购”是方文水最近新学的一个时髦词儿。买钢管时,他听人说网上买东西比较便宜,可自己身边又没有懂电脑操作的人,最后还是托县农业局的一位干部帮的忙。方文水说,他也想学学网购,以后种子、瓜苗什么的都到网上买,不用到处跑还省钱。

  来年要打翻身仗

  “小生,两天不见,棚都搭好啦。”中午时分,一辆电瓶车载着两个人停在了徐小生基地旁。驾驶员叫徐金祥,也是兰家山6户小西瓜种植户之一,后座上坐着的是东案乡农业副乡长樊诚。

  在这个种植团队里,徐金祥“主外”,主要负责市场销路。今天他刚从温岭回来,就被樊诚拉过来一起到基地里转转。

  樊诚说,在常山种植小西瓜的大多都是东案人。就在上个月末,乡里还把散布全县的40多位小西瓜种植户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小西瓜种植推进会”。会上,不仅有县农业局的专家为大家讲课,还请到该县联合村镇银行的相关负责人,为瓜农们现场解答信贷政策。

  踩着田埂路,我们随着徐金祥来到了基地的另一边,这里的地正是徐金祥流转下来的,紧挨着一座小山丘。樊诚告诉徐金祥,乡里打算以小西瓜为基础,发展自己的农业园区,兰家山片区也被列入了发展计划,明年,像眼前这样的几座小山都将实施平整,不仅片区的面积会翻番,届时道路、渠道等基础设施也会同步跟进。

  一番话说得徐金祥激动不已。原来,这两天他在外考察,发现小西瓜市场需求仍然很大,不愁没有销路,就想着扩大种植规模,可周边没有合适的田地,正想找樊诚想想办法,没料到乡里的决策正好帮自己解决了大问题。

  “虽然今年夏天受了灾,但从现在的市场分析来看,明年我们绝对能打个翻身仗。”徐金祥当即信心满满地表示,晚上就回去和大家商量明年土地流转的事,他估计种植规模至少也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到170亩左右。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播种来年新希望 2011-12-23 浙江日报2011-12-2300007 2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