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兴省 实业致富
本期主持:朱 玲
2012年的经济发展基调是稳中求进,这是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要求。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关键所在。
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余波未平。在这场危机中,我省许多中小型企业经受了严峻的生存考验。然而,危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融资困难、价格下跌、出口下滑等现实问题,更是对当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构关系提出了警示。
浙江实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实现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今天,圆桌论坛特邀三位著名的学者专家,为我们指点实体经济发展的迷津。
本期嘉宾
◆兰建平,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徐松屹,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总经济师
实业兴省 实业致富
实体经济
缘何遭遇发展困境
徐松屹:在工作中,我也接触过很多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确实感觉到现在企业经营的困难程度比较大。事实上,这还是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延续,这可以说是影响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从浙江经济发展本身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遭遇到两个变化。一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了,经过改革开放30年工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由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过渡到了中后期阶段,想保持原先高比例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要素环境不一样了。比如土地要素、能源要素、原材料要素的制约影响都越来越强。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劳动力,可以说,劳动力将会越来越紧缺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吴晓波:的确,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出现“空心化”现象,是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但从产业发展规律分析,其根源在于,大批传统企业对粗放型发展模式形成了路径依赖,设计、研发、专利、品牌、人才、渠道等高端要素的发展长期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瓶颈约束日益突显,缺乏高附加值制造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狭窄,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边缘弱势环节,企业间长期处于同质恶性竞争状态。因此,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宏观调控和要素成本上升,很多企业在短期内无法调整化解成本压力。
兰建平:我补充一点,虽然近几年,宏观经济环境、要素结构的变化对中小企业造成一定的阻碍,但实体经济的不振,与一部分企业家投资的浮躁心态其实也有一定关系。希望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能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对企业家来说,赚钱是一个过程,像百年老店那样的企业其实是历史的传承,浙江企业家不缺机制、不缺聪明,我觉得还需要培养一种长期的战略思想,要善于在市场经济的考验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战略眼光,不要为了赚钱而赚钱,这也是给企业家们提的一点建议。
坚持实业兴省不动摇
兰建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很重要的一个词:“稳”。中国经济要保持稳中有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很重要。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和中国三十年工业化发展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实体经济不容忽视。
我们要坚持实业兴省。从浙江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预计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浙江均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深入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十二五”转型升级战略中,必须坚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把实现工业现代化作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导向。在全球经济波动较大、国内通胀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向产业领域集聚,着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应当成为下一阶段浙江产业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导向。
吴晓波:确实,制造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制造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轨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造业必然经历一场粗放型增长方式终结的阵痛期。处理好阵痛期的矛盾和问题,是制造业实现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历史使命。在转型加速期,深刻认识和有效解决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对于振兴制造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兰建平:我觉得,注重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对于浙江有着特殊的意义。浙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浙江的企业是对市场最敏感的企业,短期化、效率化是它的长处。但现在光靠灵活行不通了,得靠真本事,必须从外延的扩张式发展、市场化的机遇式发展向内涵的集约式去转型了。而在这里面,就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真本事、真技术和长期战略,所以说,这个问题对浙江来说尤为重要。
徐松屹:也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转型升级那么难?从实体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角度来看,就是路径依赖的问题。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种能力惯性。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优越的政策环境给予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充分的空间,形成了浙江最初的一个机制,这是一种叫改革的力量。后来,浙江民营经济能够继续维持快速发展,则得益于开放的力量,从本地市场到全国市场再到全球市场。但现在,这种模式已经不可能维持了,从前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具备优势,需要转型升级,而要将这种核心能力的惯性扭转过来,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难的问题。
但我们必须对转型升级的实际保持清醒的认识:它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可能短期内无法立刻看到起色,但不能因此就马上扭过头说是不是还要回到原来的模式去,这是要不得的,我们必须坚持转型升级的方向不能动摇。
发展实体经济,
政府与企业皆需出力
徐松屹: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企业的转型升级,还包括整个社会——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需要转型升级。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政府本身的转型升级也非常关键。首先是在政府的管理理念上,不能继续用老思路、老方法、老手段抓转型升级;其次,就是政府在出台政策措施上需要多动脑筋、多出新招,能够真正引导和带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鼓励企业创新;此外,政府还可以在金融创新方面多给予企业支持。
兰建平:是的,政府在企业困难的时候,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前,针对浙江实际,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利于促进产业整合发展的实质性政策,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实施产业重组战略,把企业“数目”减少,把企业“吨位”做大,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三到五年左右的时间,引导培育“浙江汽车”、“浙江纺织”、“浙江丝绸”等传统特色产业,以及“浙江物联网”、“浙江新能源”、“浙江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将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充分相结合。
吴晓波:我来具体说一下,从金融支持的制度层面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科技型中小制造企业授信、担保制度,借助资本市场,探索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集合发行、专利融资、风险投资等多种金融创新模式;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财政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杠杆效应,结合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从产业结构的层面,我建议要坚持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集群“两手抓”,加大对微小型企业的保护和扶持,完善支持创业的包容性服务环境,同时,可以探索“集群大学”模式,通过龙头企业、高校、职业院校等多种渠道培养人才队伍。
兰建平:全球技术变革带给我们实体经济的巨大投资机会是不容忽视的,我觉得我省的物联网、装备制造业、新材料都是很有基础、很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不能对高科技盲目崇拜,浙江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省份,注重传统产业、有文化的产业也是同样重要。丝绸、茶叶、中药、黄酒、石刻,这些都是具有东方元素的传统产业,都承载着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千万不能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产业去谈实体经济,不能忽视了纺织、机械、轻工、五金这些传统产业,要把它们精品化、高端化、科技化,用转型升级赋予它们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
徐松屹:作为企业,我们可以利用好科技的力量、资本的力量、信息化的力量来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我来举个例子,有一家做按摩车、按摩椅的传统企业,它设计了一个芯片,并和另一家设计程序的研究所合作,在传统仪器上加入控制芯片,产品卖得非常好。可以说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路径,这条路大有可为。
兰建平: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实体经济是一条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致富路。我们要重振浙江经济内生发展机制、激活民营企业活力,首先要呼唤新时期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老四千精神”没有过时,它应成为新时期企业家敢于、善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其次,要提升素质、创新模式。企业自身素质是根本,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寿命的长短。在短缺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时代、科技颠覆性创新时代,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勇于创新商业模式,依靠“便宜、快速”已远远不够,要顺应“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五大变化趋势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竞争能力。
再次,要重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近年来,尽管浙江大力推动企业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型,从“能人经济”向“制度经济”引导,但步伐仍然不快。没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真正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