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昨天受助,今天助人

  本报杭州12月18日讯

  记者 董颖 通讯员 颊强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是您,老师……现在,我想叫你们哥哥姐姐,浙大的哥哥姐姐们,你们辛苦了!”这首《老师,您辛苦了!》,是今年暑假武义县白姆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为浙江大学爱心社的哥哥姐姐们特别创作的,质朴的诗句中,是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爱心社的成员大都来自浙江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生这一群体,他们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后,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回报社会。现在,爱心社已与武义、松阳和江西泰和的贫困小学生结下了深厚友谊,以捐款、结对子的形式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以往的做法是补助发放到位就结束了,但目前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培养他们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动力,变受助为自助,甚至是助人。”浙江大学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沈律明说。

  记者了解到,对学生资助从“经济解困”走向“精神解困”的高校不在少数。

  中国美术学院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艺术进百姓百家,爱心助明日明星”活动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届。届时,全校学生都可将自己的作品在专业老师评估后放到“展销会”上展卖,募得资金20%自动转入学校的“家园爱心基金”,用来资助新入校的困难生。中国美院学生资助中心的章小平老师介绍,每年展销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受过学校资助的学生创作的,他们常常将所得尽数捐入基金。

  从为家庭经济困难生“输血”升级到为他们“造血”,同样也是多家高校目前探索的新路。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的“资助工作家访制”无疑是一种创新。从2008年开始,学院在访“小家”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基础上,扩大到了访“大家”,利用走访学生家庭的机会,走访当地人事局、卫生局、就业市场等,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后,在用人单位和困难生之间搭建桥梁。

  从受助,走到自助,最后走向助人,也许这才是资助的真谛。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昨天受助,今天助人 2011-12-19 2265833 2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