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江心 高原情

——我省对口援助青海海西州三记

  记者 陈志农 谢国平

  对口支援青海省是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去年8月,我省首批援青干部带着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嘱托和全省人民的厚望,进入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工作。一年多来,他们克服高寒缺氧、气候异常、生活艰苦等不利因素,努力工作,得到青海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最近,本报记者远赴青海采访,走近援青干部,撷取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点滴。

  民生工程中的“浙江元素”

  “出水啦,出水啦!”随着“哗哗”的声音,塑料管道里喷出强劲的水流,一旁的村民顿时鼓掌欢呼起来。

  日前,格尔木市郊河东农场4队水房前,一大群村民正兴高采烈地观看新打的水井第一次出水。

  年逾六旬的村民马成林来到出水管前,掬起一捧水,一仰脖送进喉中:“啊,真甜,真爽!”

  “让我也尝尝!”一声稚嫩的声音响起。小姑娘马娟用小手掬起一汪水,咂巴咂巴小嘴说:“这水软绵绵的,像矿泉水一样,不像过去的水,扎手!”

  “小娟说得不错,我们原来喝的水就是这感觉。”马成林说,过去村里不通自来水,村民饮用水都得靠自打的水井。由于农场是盐碱地,村民打的井通常只有三四米深,打上来的水喝进口中咸咸的,而且没经卫生防疫部门检验。

  “不光这样,十来户人家合用一口井,水井离家远,肩挑手拉,没半个小时运不到家。”一旁的马大婶说,她家7口人,一天就需要运水3趟。马成林接过话茬说:“这下,全队200多户人家可以喝上好水了。这得感谢浙江援青干部啊!”

  一直在旁仔细察看出水情况的浙江援青干部、格尔木市副市长郑文东,不时微笑着同村民打着招呼。他介绍说,为解决格尔木市河东地区群众饮水安全,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的帮助下,该市从今年8月下旬起实施这项人畜饮用水工程,以解决该地5174人和7071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该工程新建机井7座、变压器7台、蓄水池7座,铺设输水管道51.88公里,最高日用水量548.06立方米,总投资600多万元,浙江援青指挥部帮助落实了部分资金。整个工程于10月底完工。

  村路和田野上,施工人员正紧张地钻井、铺设输水管道。格尔木市水利局庞局长指着一眼刚打好的井说:“格尔木地下水资源丰富,你看,这井的深度已经快到150米了,这样的深度,水质好,我们送交卫生防疫部门检验,符合饮用水标准。”

  人群中,河东农场2队队长马良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这一切。他说,2队70来户人家,也靠自打的井水过活,“盼望着能用上好水,想了几十年了。”马良说,河东农场千把户人家准备联合在水井前立个碑,以纪念浙江人民的深情厚意。

  采访手记:“既然到了青海,就要为高原人民做点实事。”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援青干部的一片真情。一年多来,经多方奔走,向各方面争取资金8700万元,招商引资17.95亿元,共帮扶医院、学校、敬老院、图书馆建设,农牧民定居点建造,村镇道路改造等80多个项目,“浙江元素”在海西州随处可见。

  百亩枸杞园扶持低保户

  冬日的西北,透着阵阵寒意。可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的百亩枸杞园里,却人头攒动——果园赠低保户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泉水村村民孙成德拖着跛腿早早地来到了果园里。他沿着田埂来回走了好几趟,不时俯下身子抚摸一下果叶。“真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果树能免费送给我们这些困难户。”孙成德今年44岁,从小脚有残疾,老婆听力又不好,家中还有2个儿子要读书,生活全靠低保费维持,连住房都是租住人家的。

  这片枸杞园共100亩,将分给尕海镇泉水村、富源村52户贫困家庭。泉水村 29岁的低保户都学生逡巡在果园里,仔细地察看枸杞的生长情形。“这块地枸杞树林大,最好能选中。”

  说起这片枸杞园,还有一段来历。去年,杭州时代旅行社总经理张建林找到浙江援青干部、德令哈市副市长徐林亮,想为青海人民献点爱心。援青指挥部指挥张明和徐林亮商量后认为,像过去那样捐款捐物,虽然能解一时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应该把“输血”变成“造血”。考虑到当地风沙较大,气候干燥,适宜种植像枸杞一类耐寒耐旱的经济林。于是,经援青指挥部筹划,种百亩爱心枸杞林送给困难户的想法应运而生。

  去年4月,由杭州时代旅行社出资30万元,德令哈市农牧、民政部门与尕海镇镇政府负责枸杞林种植与培育。为使低保户们掌握种植技术,指挥部会同当地农技部门专门成立了帮扶办公室,为种植户们提供良种、技术辅导、销售等多方面服务。经过精心培育,目前已挂果成林,明年便可产生经济效益。

  尕海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扎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枸杞长势,明年枸杞园预计亩产200斤至300斤干果,按照今年每斤25元至30元的收购价格,每亩收益在6000元左右;以后产量逐年提高,收入相应也会增加。“这等于为这些低保户种了一棵摇钱树。”

  采访手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青不仅仅是项目、资金、实物的援助,更要把浙江乃至东部先进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带到青海。浙江援青指挥部在全国六省市援青指挥部中,率先启动了智力援青活动,按照“物质性和硬性设施援建与理念、机制、技术、智力帮扶等软实力提升并重”的援建模式,在海西州组织了500多人次到浙江挂职、进修、培训,为海西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同时把浙江干部考核、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先进理念引入海西州,取得良好效果。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

  在青海省靠近新疆的地方,有一个叫冷湖的小镇。这个当年因为石油而在戈壁荒漠中建起来的城市,最繁华时人口曾达到5万多人,如今,因为石油基地搬迁,冷湖的实际人口只剩下数千人。来自浦江的援青干部虞振贤就扎根在这里。

  老虞告诉我们,冷湖气候寒冷多风,每年刮风可达180天之长,最大风速达25米/秒,还有风沙和沙尘暴。在冷湖时我们看到,无论是冷湖区行委办公楼还是学校,窗户都装上了双层玻璃,两层玻璃间是厚厚的沙。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老虞他们想的,都是怎样为当地做点实事。冷湖医疗条件不好,许多人看病都到200多公里开外的甘肃敦煌去,冷湖人民医院20年只接生了4个小孩。老虞来了后,已安排两批医生到浙江培训,筹资500万元造冷湖医疗大楼,而新的学校也在筹建中。

  对于大多数援青干部来说,最考验人的是要经受高原缺氧的痛苦煎熬。海西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在这个说话语速快点、走路急一点都会气喘不止的地方,大多数同志出现头晕、胸闷、失眠、乏力、血压升高的情况;有的产生恐惧、寂寞、不安、焦虑等不良心理的情况;有的因空气干燥经常流鼻血、全身瘙痒。但援青干部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标准更高,风沙硬工作作风更硬”,始终保持着特别能忍耐的高昂精神状态,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援青指挥部指挥长张明来自舟山,从低海拔的舟山到高海拔的青海,首先经受的是高原缺氧的考验,在他的车上,专门配备了氧气瓶。但为了适应高原生活,他一直没用。身为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张明除了要统筹浙江援青工作,还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海西州的日常事务中,在这个相当于浙江省面积三倍多的地级州中四处奔走,包括深入基层调研,访贫问苦等。记者在海西的那几天,看到他每天忙到晚上12时才回宿舍,第二天一早,他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

  来自富阳的徐林亮是一个一米八的壮汉,到青海后,长期失眠,患上了高血压,他叫妻子按时寄来药,依然坚守。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援青干部们说,虽然青海很苦,但青海就是这样神奇,让你忘不掉。来自嘉兴在都兰县任职的沈卫东把一年来的点滴记成了日记,他写道:三年援青工作,一生一世情缘;我一定用我的真心,付出我的真情,为青海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采访手记:援青干部们喜欢哼一首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看着他们陶醉的表情,不禁感动——他们把高原当成了第二个家、第二个故乡。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他们不畏海拔三四千米高度,不惧高原各种恶劣环境,像高原上的格桑花、雪莲花一样灿然开放!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浙江心 高原情 2011-12-18 浙江日报2011-12-1800006 2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