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景象

温岭:大奏鼓敲出青春活力

  本报记者 徐彦

  温岭日报记者 吴鹏飞 摄影报道

  出自石塘镇箬山渔区的温岭大奏鼓表演方式奇特,是由男性7至9人扮演女角,身穿类似戏曲中的媒婆服饰,手执扁鼓、木鱼、跣足上场,且敲且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粗犷,幽默诙谐,风格鲜明,看过令人难忘。

  清初,箬山渔区渔民从福建惠安搬迁来时,把老家习俗也带了过来。其中,惠安女为迎接出海归来男人而敲打的锣声鼓点,俗称“车鼓亭”,经过近300年演变,成为该镇的民间舞蹈。1983年,箬山文化员陈其胜开始搜集整理渔家舞蹈“车鼓亭”,后改编成大奏鼓公开演出。

  岁月变迁,当年多数参加大奏鼓首演的老艺人相继离世,而现在随陈其胜学舞蹈的村民,特别有天赋的也不多见,大奏鼓出现传承方面的问题。1996年,听说箬山小学师生想学大奏鼓,老陈欣然答应,开始指导四、五年级学生学大奏鼓。

  石塘镇中学初三学生陈鑫,从读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大奏鼓。谈及这种传统舞蹈,他觉得男扮女装不是问题,听到鼓声就忘了性别,投身进去。现在,常年参加大奏鼓表演的,以二三十位20至40岁的箬山年轻人为主,其中有司机、木工、泥工等。虽然每次商业演出每人的报酬只有区区200元,但他们乐此不疲。

  温岭大奏鼓作为颇具特色的渔村舞蹈,目前已被国家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4 温岭:大奏鼓敲出青春活力 2011-12-18 2242168 2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