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深山里的夫妻变电所

  本报新昌12月12日电

  记者 余勤 通讯员 陈谊 杨珋

  每天晚上9时一过,50岁的梁惠红就会把变电所里的灯一一关上——熄灯检查,这是14年来他每天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时值岁末,用电吃紧,12月11日,记者来到基层联系点新昌县回山镇,跟着老梁在大山坳里的“中彩”变电所值夜班。

  变电所位于海拔500多米的山坳上,距离新昌县城50余公里,是新昌西部最偏远的一座35千伏山区变电所。变电所不出名但很特殊,它叫“夫妻变”——仅有的两名工人就是老梁夫妻俩。

  深夜,变电所里一片寂静,只听到变电器发出“嗡嗡嗡”的细微声响。老梁检查时格外仔细,不放过一个死角:“黑夜中,变压器如果因故障闪出火花,会被肉眼迅速捕捉,及早发现很可能就排除一个重大事故隐患。”

  老梁的背微驼,由于颈椎不好,走起路来略有些蹒跚。交谈中,记者渐渐了解了这座“夫妻变电所”的来由,回山镇是新昌最偏远的山区,而变电所又在山上,开车从县城打个来回至少要两个多小时。要是遇到灾害天气,道路不通,会严重影响变电所的操作和调度。1997年,供电局进行了变电所承包制改革,稳重的老梁和妻子成了变电所的“守护者”,负责变电所的正常运转和看护,保障回山镇及周边村镇15407户村民的生活用电。

  初到变电所,机房宿舍是破旧的小屋,门窗全部霉坏了。“虽然环境简陋,可这里上万户村民的用电都靠它啊!”临行前,供电所领导语重心长的话语无时无刻不在敲击着老梁的心。

  “山区不能没有电!”谈起当初为何要坚守山坳变电所时,老梁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妻子梁亚妃的话更实在:“有个伴可以照顾一下,他一日三餐也有保障。”

  记者驻守变电所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老梁就起床了。他开始认真记录每一台仪器的表盘数据,主变温度正常、油位正常、引线无松动……夫妻俩每天的工作非常程式化:合闸、拉闸,停电、送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梁沿着规定的线路,一丝不苟地巡视所内各种电气设备,记录各项运行数据,而妻子帮他打下手,做些辅助工作。

  搞好变电所的监测和维护对于变电所管辖45个行政村的用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监测工作中,老梁经常是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

  这两天冷空气来了,山上的风特别大,老梁手冻得发红,穿着棉大衣也照样被风打透。一夜之间出去巡察几次,身子冰凉,暖都暖不过来。

  “山区的条件很艰苦,最怕的就是雷雨和野兽。”妻子梁亚妃告诉记者,以前常有蛇、老鼠“侵入”值班室。为避免设备、线路被破坏,她只得壮着胆子及时处理这些“不速之客”。遇上雷雨天气时,既要防范雷电对设备造成的隐患,又要为在山区巡线的老梁担忧。

  对丈夫工作的支持,使梁亚妃很快转变了角色。2008年初的雪灾,线路被压断,所里停电停水,交通中断,夫妻二人生活陷入困顿。梁亚妃一步一滑去几百米外的井里提水,并帮着老梁及时向调度汇报设备受损情况。那时,老梁第一次感觉到,妻子是那样娇小,又是那样坚强。

  “14年了,我们对变电所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不觉得有什么苦,只是欠儿子的太多!”老梁回忆,今年6月9日上午,他乘上了回县城的小公交,去接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这是他第一次接儿子放学。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校寄宿,接送孩子这再平常不过的事,老梁却从没做过——变电所是24小时值班制,每次儿子回家都由亲戚同事代劳。

  然而即使高考的这次接送也没有兑现。车行一半,调度来电话:下午要进行并网操作。老梁立即换车,返回了变电所。

  “只要工作需要,我们夫妻俩会一直干下去,直到退休。”面对大山,老梁平静地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深山里的夫妻变电所 2011-12-13 2253699 2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