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十姐妹”画出农家乐

  本报嘉兴12月8日电

  记者 董颖 陈培华

  通讯员 董时纲

  一大早,嘉兴秀洲区油车港镇合心村的“十姐妹”就早早相约来到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的二楼展厅。她们的作品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展厅展览,当然要来看看喽。

  合心村“十姐妹”其实是由12位农村妇女组成的一支农民画家团队,她们中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49岁。作画时间最长的3年,最短的才几个月。

  此时,丁阿妹在自己的作品《秋收》前仔细端详着:“这里应该再画一个人的,还有这里,颜色应该淡一些……”丁阿妹比较喜欢用黄色做底,比较喜庆,画的内容也都是一些跟农村生活有关的场景,在她展出的14幅作品中,基本都是踩水车、养蚕、收割等场面。

  “不可思议”这四个字,是57岁的董爱娥常说的。“我从小没有读过一天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现在有人管我叫‘画家’,太开心了。”一开始,几个姐妹是去文化馆跳舞,有老师就问她们为什么不学着画点儿农民画,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们真的拿起了画笔。董爱娥对第一次拿起画笔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手抖得厉害,老师让我画条鱼,结果我一紧张,给鱼画上了四条腿!”说到这儿,“十姐妹”都哈哈大笑起来。

  说到自己的“成长”,“十姐妹”有说不完的话。

  今年65岁的蒋三奶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画画,儿子、孙子都非常支持,还特地装了一个100瓦的大灯泡。说起家人的支持,蒋三奶很感动。很多次,孙子为了让奶奶找到画画的灵感,走很远的路到邻近村子拍风景,给奶奶作参考。

  说起支持,蒋三奶最感谢的还是区政府给她们这些农村妇女创造“成名”的机会。秀洲区在对农民画家的培养上可谓不惜工本,去年专门设立了农民画专项基金,并启动了占地37亩的全新农民画艺术中心,总投资3400万元。另外,秀洲区还建立了“农民画数据库”,以网络平台的形式将近28年来秀洲农民画的发展概况、优秀作品、对外交流等内容收纳其中。为了方便农民画家有固定场所搞创作,区政府还给这些画家建起了画室,今年年初,正式挂牌的“十姐妹农民画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在画室里,她们可以安静地讨论、画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丁阿妹告诉记者,几年下来,她们的画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稚嫩”了。区文化馆的一位指导老师特别提到了蒋三奶的《仙女绣花》:“这幅画看上去好像是平面的,但细看就能发现其实展现的是一幅立体场景。她们都没有受过专业教育,能有这样的想象力,很不容易了。”

  在“十姐妹”的画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几年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董爱娥说:“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画养鸡、养鸭、抓鱼这些朴实的场景,后来,我们的画里多了污水处理、河道保洁、垃圾集中处理这些题材。很多年后,大家可能要靠我们的画来回忆农村的变化了。”

  像“十姐妹”这样的农民画家,在嘉兴秀洲区不在少数。农民画兴旺的背后,不得不提区文化馆的四位美术辅导老师。一年间,他们辅导农民画家1406课时,培训了418人次,可以说是月月有培训,天天出作品。秀洲区中小学校都建立了农民画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后备人才接近2000名。在各方努力下,秀洲农民画已经成功走向市场,以农民画为主题的丝巾、帽子、手绘鞋等关联产品也都产生了经济效益。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十姐妹”画出农家乐 2011-12-09 2239339 2 2011年12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