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中国审美主义辨

  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是近十数年来为文艺学、美学和中国文学史等学者所深表关注和持续探讨的问题。根据叶世祥的文献调查,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10月15日,以“审美主义”为关键词之一、论文题名中包含“审美主义”、全文中包含“审美主义”的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别是328篇、89篇、2645篇。“审美主义”至今还是一个延续在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做热点问题或谓之“显学”,好的一方面,是容易受到关注,容易“成名”;不利的一方面是,要说出些有点儿新意有点儿深意的意见,也是不大容易的了。做研究的人多了,发表的论著多了,还要能够再增添一点儿有意思的意见,可能性也就相对会比较小一些了。

  叶世祥所著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出版),是一部有所发现有所廓清的学术作品。这部著作学问精湛,思虑缜密,逻辑严整,胜义纷呈。

  关于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起源语境的探讨,作者辨析了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区别,在现代性视野中厘清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起源语境。在书中,他拈出“在现代意义上理解生命的复杂性”作为讨论审美现代性最基本的逻辑前提,正是在这一个地方,中国传统审美主义和现代审美主义发生了根本的分野。在辨析了中国现代和传统的审美主义思想的区分之后,作者“重构”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起源的现实语境:近代稿酬制度及随之而来的文学商品化进程、现代文学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公共领域的形成。作者所以作此“重构”,是要真正在“现代”的意义上把握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内涵。

  关于朱光潜和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的现代品质。朱先生研西方美学,宗先生治中国文艺,通常以为朱是现代的,宗是传统的。叶世祥则认为刚好相反,盖朱在“人生艺术化”里以“魏晋人”的“采菊东篱”作底子,宗的“美学散步”则不是到现实人生之外去寻求审美救赎之途的“审美化生存”。故宗较朱更具现代性。这也是一个颇有新意和深意的识见。

  遥想上世纪80年代,“审美体验轮”蔚成“显学”。王一川以一部初版于1988年的《意义的瞬间生成——西方体验美学的超越性结构》以及若干单篇论文,享誉学术界。而胡经之对“体验”有着特殊关注的《文艺美学》则初版于1989年。若按“字面”追溯,则“体验论美学”史的时间顺序王当在胡前,而事实则相反。叶世祥以书里第182页一个脚注,理清了体验美学王一川接受胡经之影响这个师承线索,这或许也可表明叶世祥所具有的学术史意识。

  叶世祥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念书,转益多师,学风醇正,所做的学问是“有思想的学问”,所治的思想是“有学问的思想”。世故惊涛,借用黑格尔的话,“时代精神”已离开书房,“跨上马背”。叶世祥恬然于学问,精研深究,宏通圆博,卓而有成,诚可感佩。黑格尔的话也许也有一点儿问题,他那个时代也许有个一元的“时代精神”,今日恐怕这个“时代精神”也不一定非得“一元”了。书房里也是可以体现“时代精神”的,而且是“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21 中国审美主义辨 2011-12-09 2065081 2 2011年12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