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生态是山区最大后发优势

  衢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赵建林

  从11月16日开始,带着“山区经济转型发展”课题,我来到柯城区七里乡开展蹲点调研。

  七里乡地处衢州市西北部,距城区33公里,是柯城区最偏远的山区乡。难能可贵的是,近几年来,七里乡摒弃靠山吃山老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桃源七里”AAAA景区创建,大力发展登山健身游、竹林观光游、山泉休闲游、蔬菜采摘游、文化享受游等农家休闲产业,走生态路,吃旅游饭,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山区经济特色发展之路。该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浙江省旅游强乡、衢州市最具旅游价值乡镇等。

  感悟之一:发展山区经济,前提是保护生态。山高路远、青山绿水是山区的两大特质。山高路远加剧了山区经济生产力要素流通成本,限制山区经济发展空间;青山绿水是山区经济发展真正的活力和潜力所在,生态是这里最大的后发优势和可持续的优势。保持原生态,保持青山绿水,在这样一种好山好水好土壤中,生产的任何东西都是市场追捧的,都有可能是经济价值比最高的。七里乡人正是从保护生态中品尝到了发家致富的甜头。为发展农家乐,从2005年开始,七里乡党委政府迎难而上,顶着背财政赤字的风险,忍痛关停了全乡仅有的2家企业——2家土法造纸厂,平毁了1423口毛竹腌塘,拆除了露天粪坑,规范了竹林砍伐,经过努力,秃山穿上了衣裳,小溪里重新看到了小鱼嬉戏的身影,竹林里听到了久违的鸟鸣,七里山区的生态名片因此一鸣惊人,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许多昔日的光棍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感悟之二:发展山区经济,关键是解放思想。山区群众因为信息相对闭塞,传统的“靠山吃山”农耕方式已经入脑入心。但山区经济滞后发展的现状又迫切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改天改地先改人,换天换地先换脑。七里乡发展实践证明,升级发展方式,首先要升级群众的思维方式,乡里党政一把手要成为解放思想的明白人,村里的党员干部要成为解放思想的带头人,说给群众听,干给群众看。座谈中,许多乡村干部谈到当初七里乡决定发展农家乐举步维艰的境况,仍然感慨良多。当时决定发展农家乐,老百姓都觉得这是一场赌博,钱肯定要打水漂。任凭乡干部天天磨破嘴皮、磨破鞋底,老百姓都不为所动,不愿冒险。直到2005年五一节,村党员干部带头试点开张营业的5家农家乐餐餐爆满,“一天就把准备一星期的菜给吃完了”,老百姓思想疙瘩才彻底解开。从那以后,发展农家乐才变“乡干部的事”为“老百姓自己的事”,七里乡农家乐发展从此开始走上了快车道。

  感悟之三:发展山区经济,根本是找准路子。发展山区经济,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产业上。生态保护好了,口袋还是瘪的,老百姓不答应;思想解放了,选的路子水土不服,老百姓照样不答应。因此,发展山区经济,贵在结合实际,“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在“七里论剑”农家乐发展论坛上,来自杭州、金华、丽水等地的7个山区乡镇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山区经济特色发展之路,杭州西湖街道亮的是西湖世遗风景牌,丽水大均乡亮的是畲乡风情牌,金华莘畈乡亮的是乡村旅游牌,衢州廿八都镇亮的是文化古镇牌……几年来,七里乡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探路的步伐,特别是,全乡立足“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这一资源优势,把全乡作为一个生态景区统筹规划,目前“桃源七里”国家AAAA级风景区创建工作风生水起,杭州、上海等地游客慕名而来,游客接待量从2006年的10万人次猛增到2010年44万人次,营业额从210万元猛增到1767万元,全乡6年累计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72万人次,营业额达到6073万元。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生态是山区最大后发优势 2011-12-08 2250493 2 2011年12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