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空气杀手”
□吴 晔
灰霾天气的频频出现,大雾橙色预警的持续拉响,让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程度逐步加大。在这些关注声中,话题总也绕不开一个词——“PM2.5”,而有关空气质量指数的那场争议,更是将PM2.5推向了环保舆论的风口浪尖。
焦点PM2.5: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影响健康的“空中杀手”。
对于环保人士来讲,PM2.5并不陌生,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国际上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数。
科学家分析指出,PM2.5最主要的来源是人为产生的,煤炭、石油及其他矿物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以及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排放,包括散播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PM2.5成分复杂,多含有毒、有害物质,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指出,这些物质能轻易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从而引发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肺部硬化、肺癌、哮喘等各种疾病,被人们调侃成影响健康的“空中杀手”。
不仅如此,这些颗粒由于重量较轻,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容易扩散,一旦吸附水气,就会形成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比沙尘暴更大。
国标PM2.5:让空气质量指数更符合人们直观感受。
近期屡有新闻报道,在北上广等城市,市民明显感觉到,区域空气污染程度比当地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要严重。环保部门解释说,现行实行的是PM10(可吸入颗粒物)标准,对更小的颗粒物尚未监控,不过新标准将对空气污染指数监测更严格、细致,也将更符合人们对空气质量的直接感受。
果不其然,11月1日,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首次对PM2.5的测定标准进行了规范,并已开始征求意见,拟将PM2.5纳入监测中。预计将于2016年首次在我国施行PM2.5国家限值标准。
目前,全球90%的国家没有公布PM2.5浓度限值,只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近十个国家颁布了PM2.5限值。专家认为,中国拟将PM2.5纳入监测,还不算迟。然而,按照世卫组织公布的三个过渡时期目标值阶段,地方治理每跨越一个阶段,通常都得艰苦治理至少3至5年。
治理PM2.5:减排是关键,协同治理最实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和PM2.5污染加剧,在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加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治污现状,我国已进入了大气复合污染治理时代。
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中肯的治污良策。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教授认为,治污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多污染物的协同治理,制定综合防治战略和控制对策。如果多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按照科学规律降下去了,PM2.5就水到渠成地降下去了。二是推进区域协调治理。目前,我国城市群区域大气污染严重,靠单个城市进行污染防治难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要树立区域视野、城市行动的指导思想,建立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
由此看来,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是减排,既包括末端治理减排,更需要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当然,居民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应得到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