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加快确立创新驱动的新增长模式

  浙江已进入了艰难的转型时期,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近年浙江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更为明显,增速减缓构成调整时期难以回避的现实。路在何方?只有在增长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才能化解其面临的短期和中长期挑战,实现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靠什么?

  从发展实践看,按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布局整个产业,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相应的比较利益,实现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快速实现低层次的产业间升级,但无法继续实现高层次的产业内升级——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提升,这种建立在低成本生产要素投入基础上的优势是非常脆弱的。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高通胀背景下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逼近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已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持续上升的阶段。浙江更是资源空间小、资源要素稀缺、环境承载能力弱,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和稀缺性使得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基础逐步丧失,而这种压力已演变成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的中长期挑战。许多企业已遭遇要素成本上涨和市场萎缩的双重挤压,经营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一些行业开始走下坡路。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竞争力提升的过程。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靠什么?靠提升要素禀赋结构,靠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实现以自主创新能力成长为动力的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以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产品品牌、标准制订为核心的高层次竞争力。如果继续放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发展,只会使主导产业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导致产业发展的进一步失衡和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然而,后发地区从传统比较优势向新的竞争优势的转换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为这需要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需要高端生产要素的专业集聚,需要知识、人才的积累以及研发机构的健全。而目前浙江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是:企业内部累积的人才和优势不多,传统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很多领域关键技术不能自给,微薄的生存利润难以支撑产业升级的资本投入,难以承担创新中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重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一些企业宁愿往人力成本低的地方迁移,也不愿创新向高端领域转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本土企业外迁,以往传统产业发展所累积的资本和集聚的优质人力资源正在流失。

  加快培育内生性的自主产业升级机制

  创新支撑着经济繁荣,而停止创新就意味着危机。一个地区如果没有领先的科技优势及以其作为支撑的产业优势,就不可能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浙江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面对产业发展存在的增长方式粗放、结构升级缓慢和创新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面对产业替代、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和产业协调等诸多问题,如果应对不当,就有可能在失去比较优势的同时又没能营造新的竞争优势。从国际经验看,从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转变充满不确定性,成功者很少,而日本、韩国经济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之所以能顺利实现转型,一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一条成功的经验是立足自主创新、及时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一些固守传统产业、低端产品的国家和地区则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突出自主创新投入,突出高技术前瞻布局,突出知识产权控制和高端人才吸引,经济结构加速向高端升级。在全球制造业正在进行大规模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浙江需要主动采取行动,加快培育内生性的自主产业升级机制,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邻近的江苏已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提出“到2015年,江苏要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的目标。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浙江等地考察时,要求原先主要承接国际产业与技术转移的沿海地区,尽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率先转型已是国家赋予浙江的使命。目前浙江放缓经济增长步伐,这是一种着眼未来的主动调整,而能否在增速回落后在新的增长平台上继续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增长,取决于企业能否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新增长模式能否确立。转型之路已不容踟蹰,“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提升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了全面部署,已给出了浙江经济增长路径切换的清晰路线图,众多政策的出台也彰显了决策层的决心,但如何让长期受制或依赖于传统增长模式路径的各级政府、企业全面理解和切实贯彻这张路线图,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实际上,浙江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努力已持续多年。浙江近年已大幅增加科技投入,进入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有条件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赶超发展,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先发之路”。但是,创新是很难的,从靠低成本竞争、产业模仿转向靠效率竞争、创新竞争尤其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浙江现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多数是在原创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获得,自主创新能力主要集中于少数龙头企业,支撑创新发展的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特别是传统的人力资本水平(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创新型人才不足、创新型企业家不多)已不能适应“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必须致力推进人力资源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提升,把教育、科技投资放在优先地位,全面实施教育、人才、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广泛引进国际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壮大创新主体,取得创新型省份建设、人才强省建设的新突破。

  着力发展创新型民营龙头企业

  企业是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浙江需要着力发展创新型民营龙头大企业。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应学会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学习速度,在战略性部门和关键的支柱产业中提升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逐渐进入那些技术机会比较多、附加值比较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环节或领域。目前,一些龙头企业已通过海外购并、进口国际尖端生产设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柔性引进研发设计人才等手段,向全球吸纳资金、人才和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优势,出现产业技术创新“由引进向自主”、“由模仿向原始”、“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趋势。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实践方兴未艾,在部分技术含量较高,增值率较高的产品上正在逐渐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开始出现了一批具有自有创新技术、自有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化程度高的“三自三高”产品。今年前三季度,省政府重点培育的146家龙头骨干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7%,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7.3%。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10年的房地产繁荣使很多企业热衷于“炒房”,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效应随着房价的飚升而逐渐累积。诚然,对企业来说,放弃主业搞副业、放弃加工制造搞房地产的现象需要“纠偏”,而对政府而言,要坚持调控房地产不动摇,让过高的房价回归理性,使实体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者不再受外部短期暴利机会的影响而安于创新,让更多的人通过创新型经济获得财富。显然,浙江创新活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在技术上超越模仿,更要在制度上创新,政府必须积极营造条件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市场主体的普遍行为,为创新发展、结构调整创造更适宜的环境。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杂志社】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加快确立创新驱动的新增长模式 2011-12-05 2240550 2 2011年12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