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观天下

西方国家“群殴”伊朗,伊朗声称以牙还牙

砸馆事件:谁被逼到墙角?

  打砸英国使馆,焚烧英国国旗,11月29日,伊朗首都德黑兰上演了震惊世界的一幕。

  这一突如其来的使馆冲击事件,使两国本来已经紧张的关系骤然升级。继英国驱逐伊朗驻英的全部外交人员后,德、法、意、荷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召回驻伊大使,奥巴马则扬言对伊“采取决定性行动”。一时间,形成了西方国家“群殴”伊朗的外交态势。

  英国《卫报》说,砸馆事件很像是伊朗人百年仇英情绪的集中爆发。不少西方媒体甚至猜测,战争离伊朗已经不远。

砸馆引发互驱使节

  11月29日下午,伊朗首都德黑兰数千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和群众,在英国驻伊朗大使馆门前举行示威活动,抗议英国政府近期对伊朗采取单边制裁措施。

  据伊朗媒体报道,29日当天,聚集在使馆外的示威者高喊反英口号,还向使馆内投掷石块和汽油弹,造成一座小型建筑起火。就在同一天下午,位于德黑兰市北部的英国文化协会驻伊办事处也遭此厄运。

  据报道,约100名示威者闯进办事处内部,多份秘密文件被抢。西方媒体普遍认为,此次事件使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与伊朗在伊核问题上的争端骤然升级。英国首相卡梅伦称,如果伊朗当局不能有效保护英方外交人员,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伊朗议会议长则表示,英国和美国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一直对伊朗采取打压政策,令伊朗人民感到愤怒。

  事实上,29日发生在德黑兰的袭击事件,仅仅是伊朗同英国跌宕起伏的外交关系中数个交手回合中的一个。就在一周前的11月21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英国所有金融机构必须立即停止与伊朗任何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交易或商业往来。英方认为,伊朗的银行正在为参与核弹项目的个人和团体提供金融服务。11月28日,伊朗方面对此作出回应,要求伊朗外交部在两周内驱逐上月才到任的英国驻伊朗大使希尔科特,同时,召回伊朗驻英大使,伊朗还将伊英两国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伊朗甚至警告,如果英国继续对伊制裁,降低外交关系等级仅仅是一个开始。

  英国在驻伊朗大使馆遭示威者冲击后,撤出了所有大使馆人员,并要求所有伊朗驻英外交官在48小时内离境,并立即关闭伊朗驻英国使馆。伊朗外交部随即进行反击,称英国政府的决定是一种“消极”行为,非常“草率”,伊朗“定会报复”。

  这场外交危机仍在不断升级,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相继宣布召回各自驻伊朗的大使,挪威宣布关闭驻伊朗的使馆,而伊朗驻瑞士使馆还被人投掷了燃烧弹。

  显然,这场外交风波已经超出了英国和伊朗双边范围。

英伊恩怨纠结百年

  其实,伊朗学生上街的主要原因是纪念核物理学家沙阿里亚里在德黑兰遭遇暗杀1周年。据法尔斯通讯社报道,伊朗认为是以色列和英国的情报机构制造了此次谋杀事件。而事实上由于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政治以及历史积怨,当前伊朗舆论普遍对美国、以色列和英国持有强烈反感,而目前这3个国家中只有英国在伊朗设立了使馆。

  此外,国际原子能机构11月8日公布报告指责伊朗暗中发展核武器后,英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起出台了对伊朗的新一轮更严厉的制裁。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说,相比美国等其他国家,英国此番对伊朗制裁更高调,英国政府要求其所有金融部门“切断”与伊朗中央银行的业务联系。这也是伊朗方面近期对英国反应如此强烈的主要原因。

  德黑兰政治分析人士阿拉什·扎黑迪说,由于历史原因,伊朗人从未真正对英国产生过信任。伊朗人有很深的仇英心态,因为英国对伊朗的殖民“图谋”可以追溯到200年前。

  《纽约时报》认为,砸馆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伊朗人认定“过去150年德黑兰发生的所有坏事背后都有英国操纵”,对英国的仇恨已深入伊朗人的灵魂。

  也许是想给读者补补历史知识,多家英国主流媒体都用大篇幅讲述英伊的恩怨史。被提到最多的例子是: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就开始与沙皇俄国争夺波斯;1953 年英国与美国合谋推翻了伊朗左翼首相摩萨台,原因是他推行石油公司国有化; 1987年,由于英国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英国驻伊朗代办曾被革命卫队绑架殴打;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还曾发布追杀令,想要一名英国作家的命。

伊朗反英民意强烈

  英伊两国的外交危机将如何演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高祖贵认为,从外交上来讲,英伊之前这一轮的互动或冲突,双方本来都是想控制在外交斗争框架内的。伊朗把英国使馆降为代办级,但民意走得更远,最后冲击了使馆。这个行动其实使伊朗政府也变得被动。两国的外交战肯定还会进一步升级。再往前走就是断交,而且断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历史上,英伊两国曾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两次断交,一次降为代办级。

  伊朗似乎有一种传统:一有事,就会冲击外国使馆,包括沙特、苏联、奥地利、丹麦、巴基斯坦,以及美国和英国。据说在1979年冲击美国大使馆的伊朗大学生中,就有现任伊朗总统内贾德。所以,砸馆事件一发生,英国人就质疑是伊朗政府暗示或鼓动大学生干的。而伊朗的态度比较令人难以捉摸,对于冲击使馆的12个学生,曾传出很快就被释放的消息。直到12月3日,伊朗警察部队司令才表示,学生们已经被移交司法部门。在伊朗国内的民族情绪如此强烈的情况下,英国其实也是进退两难,因为伊朗已经说要以牙还牙。

战争是否一触即发

  当然,还有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美国会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奥巴马在砸馆事件发生后表示,要采取决定性的行动。高祖贵认为,这个“决定性行动”一旦实施,可能对整个西方和伊朗的关系产生更大冲击。

  这个“决定性行动”是文是武?央视特约评论员孙哲认为, 奥巴马有点儿战略震慑的味道,即试图恫吓伊朗。现在美英和以色列在对伊动武上并没有太多军事准备,实际外交上的下一步行动可能就是干脆断交以孤立伊朗,还有可能制裁伊朗的石油出口以及它和其他国家的金融业务往来,让伊朗即使能生产石油,也卖不出去。

  每当伊朗问题有风吹草动,一些心急的西方媒体就会将“战争”塞进解决危机的方案筐。英国《每日邮报》也做了类似联想。文章说: “西方显然已置身于伊朗发动的战争中,这场战争已持续30 年,但匪夷所思的是,英国和西方一直拒绝还击”。

  德国电视一台以“迫近最后的手段”为题说,伊朗的激烈反应表现了伊朗在西方制裁下的困境,如果伊朗和西方都无法承受更重的压力和意志,威胁将不断升级,最后的手段——战争将上演。

  美国《时代》周刊也认为,为了避免这场博弈升级成战争,双方都必须有台阶可下,但目前的外交并没有提供这种可能。

  当然,也有另外的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室主任田德文认为,近期发生的外交冲突不会加剧战争风险。因为要采取更加强硬的军事干预需要长时间准备,估计美欧国家尚未做好这样的准备。此外,伊朗与欧洲国家已经没有继续冲突的余地。最糟糕的结果是断交,不过双方恐怕都不在乎,因为不是第一次。


浙江日报 观天下 00017 砸馆事件:谁被逼到墙角? 2011-12-05 浙江日报2011-12-0500007;浙江日报2011-12-0500011;浙江日报2011-12-0500013;浙江日报2011-12-0500014;2245807 2 2011年12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