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尊严与面包之争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

  本报记者 童桦

  这是本以名取胜的书:《不死的中国人》;这也是本耐人寻味的书:中国人怎么就不死了呢?

  是褒是贬,只需你翻开这本书读上一读。书中有浙商在意大利的辛酸创业过程,也有他们普通寻常的梦想,更有中国人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和当地人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正是因为有了详实的细节描写和心灵感悟,这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译作上架后就赢得众多读者的关注。让大家都把目光再一次投向遥远的欧洲,意大利。

  两位意大利重要报纸《晚邮报》、《共和国报》的记者欧利阿尼和斯达亚诺从北到南穿越亚平宁半岛,追踪在意大利的中国移民的足迹,想方设法与他们交谈,《不死的中国人》一书描述了他们的生活与希望。书中的客观叙述让意大利人打破了不少对中国人的偏见与谣言,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不由得想起今年上半年《纽约客》记者彼得·海勒斯写就的《寻路中国》,该书出人意料地在中国媒体上蹿红,众人追捧的理由是,通过海勒斯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自身所在的这个社会的一些问题,在此之前,我们竟习以为常。

  《不死的中国人》即是移换背景后的《寻路中国》。两位作者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采访后发现,与英美法的中国移民不同,“到意大利去”的中国人,不是寻觅别处的生活,而是寻觅财富,离开中国,是为了口袋里有更多钱后再回来。

  他们大多是浙江人。上世纪90年代,浙江沿海城市对外贸易扩张,但经济格局逐渐稳固,掘到第一桶金的人已是老板,接下去的掘金者中,很多人选择了去国外,致富的基本道路是,从最简单的活比如洗碗做起,积累资金,开家小餐馆,卖掉餐馆,然后做服装生意。

  在浙江人当中,又多以温州人为主体。他们成群结队来到意大利,他们省吃俭用,干活不知疲倦。对于会借钱去度假的意大利人来说,中国人生存能力之强让他们惊叹不已。而至于此书书名的由来,该书责任编辑李洋说:“那是因为意大利人很少见到中国人的出殡和葬礼,有好奇者随口说‘中国人永远不死’,而这本书则赋予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即生活在意大利的中国移民,特别能吃苦、能奋斗。”

  所以,在意大利人看来,中国人永远年轻,永远不辞辛劳地干活,走南闯北,轻装上阵,不需要生活,只需要工作赚钱。事实是,在意大利淘金的中国人,是一个流动的群体,父辈打下基业,回国开始真正的生活,子辈续上,继续为财富而打拼。然而没有生活却是一个事实,在人生最好的年华,为金钱拼力,有钱之后,幸福生活是否真的如画卷般可次第展开却是一个问题。

  迷失,与对幸福、尊严、人性、意义的理解与认知有关,那些不能遗忘的历史,被时代的沉重损害的精神世界。在故土失去的,在异乡同样无法拥有,而这恰恰赋予了《不死的中国人》以当代中国研究的意义。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21 尊严与面包之争 2011-12-02 2240091 2 2011年12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