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文章导航

以“相约东莞——浪漫秋天里的艺术传奇”为主题的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11月25日至29日在广东东莞闪亮登场。回眸《美术报》自1993年10月创刊以来18年的风雨年华,回眸美术报艺术节自2008年以来一年一度的视觉盛典,让我们一起来见证——

美的历程

  新艺术,新实力——以“相约东莞——浪漫秋天里的艺术传奇”为主题的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11月25日在广东东莞开幕。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416位艺术家的近2000幅作品,分别呈现在岭南美术馆、可园博物馆、东莞艺展中心、东莞长安图书馆约10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

  新艺术,新历程——以“媒体·艺术家·艺术机构的社会担当”和“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的艺术市场”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以及雅昌艺术、慧金艺术等国内部分艺术机构带来的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衍生品说明会,将“世界加工厂”东莞瞬间变成“艺术梦工场”。

分享狂欢

  北方已是冬日,南国却满眼葱绿,繁花满树。

  25日上午,东莞可园广场上,一年一度的《美术报》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隆重而简朴。广场四周,围满了追随艺术家们的书画爱好者,以及数百位中小学生粉丝。

  经过艺术节组委会精心策划的“水墨精神——国家画院画师作品邀请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国际陶艺嘉年华”、“周韶华作品展”、“王赞艺术作品展”、“本体追问——江苏油画名家研究展”、“中国油画名家研究展”、“画我心深处·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留痕——全国版画名家邀请展”、“楚乐遗音——湖北中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水墨齐鲁——当代山东代表性画家作品邀请展”、“墨花飞扬——全国实力派书法名家邀请展”、“问花——中国花鸟画家写真”、“中国当代学院派新锐陶艺40家专题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这不仅仅只是艺术家的艺术节。广场上,展馆里,到处是为百姓设计的艺术衍生品。东莞人说,“在艺术节上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馈赠的墨宝,还可以直接参与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现场制作,收获自己的手工艺术。其中,浙窑摆出的各式瓷胚,还可以让观众现场作画、现场烧制,让观众们爱不释手。”

  这场景,不禁令人联想起,历届美术报艺术节上,那一个个精彩镜头,那一张张笑脸,艺术的热潮仿佛就在昨天。

  让百姓“能看到好画,买得起好画”。4年前,美术报艺术节首次以媒体“联盟”会展的方式,在杭州世贸国际会展中心展出全国260余位艺术名家的1000多件佳作,令不少喜欢中国画的观众漫步在童中焘、吴山明、朱关田、王东龄等浙江书画名家的专题展前;而在“秀空间”等推出的胡寿荣等浙江中青年艺术家的展台前,也挤满了看画和买画的观众,5天吸引观众38000人次。

  2010年,初冬的古城西安,并没有之前想象的寒冷,长安北路14号,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里,丹青,美画,艺界名流,又一度群贤毕至。这一年,应古都西安悠长的人文历史和深厚艺术底蕴的感召,第三届美术报艺术节首次走出浙江。

  “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苏五个地域中国画专题展,是第三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不同地域美术对比展览的意义,在于推进中国画地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美术报》副总编王平回忆道:这五地的当代中国画创作各具特色,使得观众们能在一场展会上,从笔墨纵横的黄土高坡,游走到诗意情怀的水墨江南。地域艺术文脉在一个个对比展示中更加清晰,观众们则通过艺术品有如搭上时间的列车,往来穿梭于水乡、大漠、大江南北。

  “艺术的视角,始终探寻着更为深广的天地。”亦如陕西省美协主席刘文西所说:江南的柔美,西北的壮阔,在艺术的盛宴中,惺惺相惜,各抒己见。《美术报》将这份艺术的姻缘,悉心串连。陕西精神,浩瀚古风,展露无遗。

  人们忘不了,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宽敞通透明亮的圆厅,第三届美术报艺术节的艺术家和来自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的小朋友在瓷盘上挥毫互动创作,艺术家们都即兴发挥,在有限的瓷盘上,绘制出无限的热情,此时大家都深深地融入到这个美妙的节日之中。

  “与历届美术报艺术节相比,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的规模更大。”美术报艺术节东莞承办方总负责人黄泽森说,艺术节与平时的展览不一样,艺术节更多的是聚会;更多的是针对普通老百姓,不是专业的艺术家,他们要在艺术节里得到实惠、艺术的馈赠和视觉的享受。艺术节不但让东莞的观众享受了一场艺术盛宴,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东莞不仅是一座世界加工厂,也是岭南人文荟萃之地。

文化互溶

  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报》社社长、美术报艺术节艺术委员会主任王赞眼里,每一届都是全方位立体的艺术盛会,在《美术报》社和众多美术馆共同搭建的平台上,各个板块所代表的不同地域流派、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粉墨登场,反映了当下整体艺术面貌、学术水准与艺术动态;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齐集,百凤争鸣;传统和先锋在此遭遇,诉说着艺术节的共同话题;各类艺术机构、单位和个人在艺术节上共享最新、最前沿的信息和资源。

  众所周知,东莞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之一,近百年来产生了居巢、居廉、邓雅尔、容庚、邓白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可以说东莞自古就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传统的城市。同样,此次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移师东莞,不仅是一次历史的牵手与对话,更是一场当代艺术的欢聚:油画、国画、水彩、版画、雕塑、装置艺术、陶瓷艺术……不同地域和各种艺术门类的碰撞,注定擦出闪耀的火花。

  在策展人司文阁看来,艺术节中每一个独立单元的展览都是重点,而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无疑是艺术节的重中之重。该展览对新锐艺术家的特别关注和提携,从而使本届展览充满开放和交融。如由浙窑国际创作中心、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学院派青年陶艺四十家”提名展,就是一个旨在梳理当代学院派年轻创作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展示其作品和个人魅力机会而专门设立的独立平台,展览以文献的形式对这些优秀青年艺术家及其创作的作品加以整理,以期使陶瓷这一古老的国粹焕发更加当代的艺术光芒,真正在新时代对国人品质生活和精神消费带来清新的气象。

  还有名为“画我心深处·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留痕——全国版画名家邀请展”、“楚乐遗音——湖北中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水墨齐鲁——当代山东代表性画家作品邀请展”等更加突出地域性、艺术家个性与艺术家群体特色。无论从年龄层次、艺术科目、人员构成上,他们都以不同阅历和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共同奏响了作者内心的艺术和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折射着这个变革的时代。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走出去和走进来同样重要。”黄泽森称,这一次,我们以文化的形式,向全国打开了了解东莞的通道。对于城市而言,艺术节在彰显城市文化形象和提高城市文化魅力上,是卓有成效的。

艺术践行

  相聚短暂,艺术永恒。

  我们记得,18年前,浙江日报和中国美术学院在一次愉悦的磋商后,共同创办了《美术报》。从当初的4个版面“出发”,到现在40个基本版面,《美术报》已成为以新闻、评论、鉴赏、美育和画家周刊为主体,以书法、油画、设计等专门学科为亮点的几乎涵盖所有门类的视觉艺术大平台。如今的《美术报》已是中国美术界首屈一指的品牌专业报,在我国的美术专业圈有着良好的口碑。

  “创新和担当,不仅是《美术报》评选年度人物的两个重要关键词,更是我们践行艺术的标准。”刚刚荣获2011年《美术报》年度人物奖的大收藏家郭庆祥解释道:创新,指的是美术理论和美术作品两方面的创新,这也是评选活动的硬杠子。担当,即要求年度人物能尽自己之力服务社会,表现出社会责任,为中国美术发展、大众文化艺术生活做出推动性贡献。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认为,作为《美术报》一年一度的大事件,在评选中,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但是,“《美术报》确定了两大评选原则,或许选出的人不是美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但一定是这两方面最典型的人物。”比如本次候选人中的于正,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让所有人印象深刻,但其幕后的主创设计师于正,却并不为人所知。

  “年度人物评选拉近了读者与报纸的关系,让人们参与了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调动了各方面的关注,发挥了《美术报》对读者和美术界的引导作用。”美术报总编辑蔡景富对于“担当”的意义,又赋予了新的认识:担当不仅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多的要考虑到美术事业今后的发展。

  于是,在践行的路途中,我们看到第二届美术报艺术节引入了策展人新机制。通过合作的方式在北京、上海、陕西、江苏、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寻找具有一定组展能力的展览合作单位,并以策展人为核心,组建工作团队组织展览,提供展览服务。所不同的是,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组委会还与很多艺术基金、金融业、策展人、批评家都有强手联合。杭州秀空间艺术会所主人郑秀珍直言:对画廊、机构的诱惑力,不是来自于一个展会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收益,而是一个活动、一个项目能给画廊和机构带来怎样的机会。

  于是,人们欣喜地看到,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秉承国际美术节的学术文脉,采取国际惯例,由策展人策划所有独立单元形式。“特别是像中青年推荐展,没有实力推广,就走不出来;但如过度包装,也是害了他们。”上海大剧院画廊主持人俞景璐博士说,美术报艺术节与以往的展览不同的是,它搭建平台,让艺术机构、买家、职业经理人直接面对画家,这种公益的做法,非常少。

  如是这般,美术报艺术节从江南出发,路经秦川,到了岭南,在不断创新和担当中前行。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美的历程 2011-12-02 浙江日报2011-12-0200009;浙江日报2011-12-0200007;浙江日报2011-12-0200010;2238977 2 2011年12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