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经济·民生

康庄路上的民生巨变

——写在浙江省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之际

  8.3万公里,地球赤道两圈多的长度,这是8年来浙江建设改造农村康庄公路的里程。

  农村通乡、通村及联网公路的大力实施,大大改善了浙江农民出行的交通环境,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推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为农民“背债”修路

  如果每年用卫星遥感给浙江农村道路拍张照片,会发现总有些路的风格在变——褴褛的“黄土褂”(土石路面)变成了帅气的“黑礼服”、“白礼服”(沥青或水泥路面)。

  换穿这身“礼服”的正是浙江的康庄公路工程。造价不菲的康庄公路常被交通部门工作人员戏称是“债台高筑”,农村公路建设全部完工负债达70多亿元。

  随着工程推进,一些变化也在进行:公路通了,农民什么值钱种什么;公路通了,农民不再背井离乡,开始返村创业;公路通了,基层党群关系越来越近……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把这项惠及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真正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为农民修路,这债背得值”,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说,“农村公路产生的社会效益及长远的经济效益,恐怕要10倍、20倍于目前的投资。” “十一五”以来,省交通运输厅出台了多份有关推进通村公路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通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在适时提高补助标准时还对提高补助标准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拨”,激励地方政府加快建设农村公路。

  据测算,2003年至2009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拉动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贡献率达0.5%,创造就业岗位约30万个。

  新公路 新生活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龙泉农民过去出行习惯了这种尴尬;如今,四通八达的乡村“康庄大道”在龙泉农村遍地开花,20多万农民迈上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早上6点多,龙泉道太乡大苏村支书邹美文从家里出发赶往城区办事。2个小时后,他就到了城区。“多亏了乡村康庄工程,以前村民到龙泉城区跑一趟,一天来回都有困难,因为单趟就要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再坐2个多小时的客车。

  在湖州德清县莫干山下的劳岭村,修通4公里长的联网农村公路后,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的小村吸引了来自韩国、瑞典、丹麦等多国的游客,这里仿佛成了“老外度假村”,20多户村民每年直接增收30多万元。

  公路沿线近四分之一的农民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53.1%乡镇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紧要关头,通村公路的作用更显重要。2005年1月的一天,在山上干活的富阳胥口镇灵山村村民许来富不小心摔进了两米多深的山沟里,当场不省人事。“血止都止不住”,村支书回忆说,“我马上打给120求助,10多分钟后救护车进了村。搁在以前,至少要40分钟,人肯定不行了。”

  2003年至2010年,全省累计完成新改建通乡、通村及联网公路8.3万公里,累计完成总投资329亿元。全省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8公里,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由2002年底的57.7%提高到了99.5%。农村客运物流也随之迅猛发展,全省农村客运班车行政村通车率达91.6%,众多农民群众享受到了与城里人相似的公交出行服务。

  重建设更重养护

  全省农村公路建完了,以后怎么办。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浙江,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农村公路进行及时、科学的修复,已是棘手的难题。

  破题首先还是资金保障。据了解,按照“县乡自筹、省市补助”的原则,浙江已初步建立了以县级财政为主,由各级财政投入、养路费(现为中央燃油税返还收入)和其他资金共同组成的多渠道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

  体制破题更关键。在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后,浙江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初步建立了农村公路有章管、有钱管、有人管、有招管的“四有”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和机制。

  在发达地区海宁,还探索实行了“四化八统一”的模式,在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养护规范化、设施标准化同时实行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站房设备、统一养护内容、统一养护标准等。而在欠发达地区江山市,各乡镇因地制宜建起一竿子到底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网络,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闯出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新路。


浙江日报 经济·民生 00011 康庄路上的民生巨变 2011-11-25 2235516 2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