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盘点影市十一月

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本报杭州11月24日讯

  记者 吴孟婕

  11月,是大银幕空前热闹的一个月——一反暑期档之后的低迷,大片佳作接踵而至,共有30部影片加入贺岁档前夜的角逐,创下了月度公映新片的纪录。看电影,成了人们休闲生活的主旋律之一。

  11月,也是电影市场看似平静的一个月——所谓平静,是因为排映场次和上座率均呈几何数增长,影院生意挺好,不愁卖。但风平浪静之下,票房的争夺出现白热化:有后劲十足、厚积薄发如《铁甲钢拳》,也有叫好不叫座如《转山》、《星空》;有创下奇迹的《失恋33天》,也有反响不如预期的《丁丁历险记》。要让挑剔的观众埋单,究竟靠什么?

  15日零时,记者在杭州百老汇影城看了3D动画电影《丁丁历险记》首映场,虽然上座率还算不错,但与《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等外国大片首映时的热闹场面相去甚远。在观众中占主流的80后90后普遍对“丁丁”不太熟悉,大多是冲着体验3D+IMAX的效果而来,故事本身倒成了附属品。此外,影片的受众定位也有些尴尬,不少成年观众表示“故事太幼稚”,而对于儿童来说,画面似乎又过于刺激、灰暗。影城的一位工作人员今天向记者透露,该片上映第一周,平均每场上座率不足四成,IMAX厅为七成左右,仅在周末表现略好。

  原本以为,有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两块好莱坞“金字招牌”作保证,再加上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的漫画原著,《丁丁历险记》将以票房“终结者”的身份独霸大银幕。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蓝毛衣、白衬领、棕裤子、黑马靴,再配上经典的“洋葱头”,昂首挺胸的丁丁却未能掀起观影狂潮,反而稍显水土不服。

  想象中的“丁丁热潮”意外“搁浅”,恐怕也正是因为技术应用的过于“成功”——带着3D眼镜,观众看到了“立体”的画面,却看不到“立体”的故事。一开场,影片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好莱坞式合家欢励志电影的轨道:真善美总是有惊无险地灭掉假恶丑,一场华丽的冒险变成了一场提前预知结果的乏味旅程。

  比票房遇冷更令斯皮尔伯格大跌眼镜的,是他在中国遇到的对手——投资高达1.3亿美元的《丁丁历险记》竟败给了一部投资不足千万元、没有大明星大导演加盟的都市爱情片《失恋33天》。

  “一部国产小片单挑4部好莱坞大片,还稳坐老大的位子,国产电影从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回想起《失恋33天》在11月11日“光棍节”的票房爆发,浙江奥斯卡电影院总经理王樟顺仍然难掩兴奋,“当天影院票房收入19万元,《失恋33天》贡献了70%以上。”这一天,该片全国总票房统计突破1亿元,刷新了国产片票房破亿的最快纪录。

  难得的是,该片在“后光棍节时期”表现依然抢眼,上映两周来仍保持着极高的上座率,排映场次力压《丁丁历险记》、《铁甲钢拳》、《杨门女将》等国内外大制作,牢牢占据着11月影市冠军的宝座,目前票房已逼近3亿元大关。

  《失恋33天》成为超级大黑马的秘笈是什么?用王樟顺的话说:“就像七剑合璧,各种有利因素重合在一起,自然打遍天下无敌手。”

  在业内人士看来,《失恋33天》已经超越电影本身,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这或许称不上是一部标准的电影——它的编排形式更接近时下流行的小剧场话剧,或是一部轻快活泼的电视剧精剪版,接地气的题材,网络化的台词,木马病毒似的营销方式,恰好契合了年轻人在电脑前碎片化的精神状态,很容易获得共鸣。

  秘密就是这么简单。无论你在中路还是边路,规则是一样的:有内容者,得江湖。这是《失恋33天》带给我们的启示。而对中国电影来说,启示,往往比复制更重要。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2011-11-25 2229308 2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