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文章导航

今天起,一连3晚,由著名美籍作家白先勇倾力打造、美到“让人无法抗拒”的青春版《牡丹亭》将在杭州大剧院“盛放”,这也是该剧时隔7年后重返杭城舞台。浙江音像出版社社长陈伟民特为本报撰写了其背后的故事——

七年一梦《牡丹亭》

  七年一梦间。

  这段姹紫嫣红的爱情传奇,青年昆剧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已经演了近两百场。在西子湖畔的第199场,同时也是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封箱前的暖身场,因而备受瞩目。

  回首望望“牡丹”初放之时。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大获成功。同年11月,该剧首套中英文VCD、DVD由浙江音像出版社推出,远销海外。

  一部戏,激活了一个剧种,也为一家濒临倒闭的出版社找到了突破口。

  所以,这更是一场“志在必得”的重逢。

  几经周折,几易其稿,浙江音像出版社拿出的充满诚意的策划方案,终于让大洋彼岸的白先勇动了心;几点婀娜,几许轻盈,以一场氤氲西子湖畔的清秀起舞为原点,高校、公共图书馆、大剧院、汤显祖纪念馆……“昆曲浙江之旅”向我们一路走来。

第一出:偶遇

  一晃,与白先勇先生相识已经7年了。要说浙江音像出版社和昆曲的缘分,还得从7年前的那场“偶遇”说起。

  2004年4月,我们从网上得知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大获成功的消息。那时,媒体对其的评论为“情深如许,美不胜收”,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倾倒众生?没有人说得清楚。

  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想把戏中的眼波流转、一颦一笑定格成永久的影像,将这部精品昆剧世代传承下去。

  经过反复辗转,借着“七艺节”的契机,我们与白老师相聚于美丽的西子湖畔。或许是因为江南与昆曲有缘,白老师和江苏省苏州昆剧团最终将青春版《牡丹亭》音像制品的大陆版权交给了我们。

  那时,昆曲艺术还远及不上现在知音众多,北京、上海、广州的同行都劝我不要冒险。我们粗粗估算了一下,出版《牡丹亭》音像制品前期投入至少要100万元,如果运作失败,足以让一家出版社关门。全社上下召开了四五次社务会,都没有通过这个项目,最后是强行立项。

  同年11月12日,首部青春版《牡丹亭》中英文VCD由我社出版发行。10张光盘,能否承载《牡丹亭》的瑰丽青春?坦白说,我心里也没底。

  那为什么下得了如此大的决心?——要知道,当时全国音像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想生存,只能自己努力找空间,另辟蹊径。《牡丹亭》的大情、至美,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

  作为浙江最资深的一家音像出版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的宗旨。浙江的越剧、京剧、婺剧、姚剧、绍剧、莲花落等等,我们都以系列形式出版过。但在昆曲,尤其是《牡丹亭》的投入上,无疑是空前的。

  一则,昆曲是百戏之祖。大致说来,整个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也即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乾嘉之交,基本上是属于昆曲的世纪。不仅中国戏剧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与之比肩,即使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也很难找到更多这样的“奇葩”。所以,余秋雨将昆曲称之为“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而白老师又让古典的昆曲走出了“青春范”儿,这里头一定有戏!

  二则,昆曲之美实在让人无法抗拒。《牡丹亭》从造型、灯光、舞美,无不以“美的极致”为标杆。不仅主演由白先勇亲自“如选美一般挑选出来”,连跑龙套的花神都是“个个俊美,身材相当”。此外,白先勇还邀请了海峡两岸的舞台艺术大家联手合作,包括有“巾生魁首”之称的总导演汪世瑜和“昆曲皇后”、艺术总监张继青。名家联手,精雕细琢,如此方造就“戏、曲、词、舞、人”的极端之美。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支《皂罗袍》直叫人倾耳忘倦。此般深情与妙赏的结合,是作者充分运用昆曲艺术抽象、写意、抒情、诗化的美学,给予爱情的最高礼赞。难怪明代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提到:“《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而林黛玉走过梨香院闻见笛韵悠扬的《牡丹亭》唱段时,曹雪芹也写到“感慨缠绵”、“不觉心神动摇”。可以说,《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中一座巍巍山峰。

  三则,浙江与昆曲有很深的渊源。《牡丹亭》的原作者、明朝戏剧家汤显祖曾在遂昌当过县令。因为《牡丹亭》,我也先后3次到过遂昌,当地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汤显祖为“汤公”,民间还有一款非常好喝的自酿老酒,冠名“汤公酒”。在遂昌短短5年间,汤公写下的故事太多,诗赋太多;留下的教化太多,想念太多。所以,本次“昆曲浙江之旅”的点睛之笔就落在这里——白老师将首次寻访《牡丹亭》的原创地遂昌,在汤显祖纪念馆里做一个活动。对此,遂昌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进行了充分准备。

第二出:造影

  白老师倾其一生都在为人间的“情”与“美”造影。有幸,他把这个做不完的青春梦,托付了那么一抹重彩给浙江音像出版社。

  7年来,白老师把昆曲带到哪里,我们的碟片就卖到哪里,走遍全国,走向了世界。2007年,青春版《牡丹亭》到美国加州演出,500套DVD,两天就卖完了。而今年,随着该剧全球巡演的脚步回到国内,截至10月底,已卖出1500套。这些年来,相关音像制品累计销售了十几万套。《牡丹亭》是我们至今为止最引以为豪的一个案例,也是效仿欧美舞台剧衍生产品的成功尝试。

  正因为这段保持了7年的珍贵缘分,才有了本次意义非凡的“昆曲浙江之旅”。但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涉及单位众多,必须依靠合力才能成行。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慨良多。

  一是浓厚的文化氛围。一部《非诚勿扰》为西溪湿地带来了川流不息的游客,西湖申遗的成功让东方审美体系中经典的自然文化景观为世人所知。不仅如此,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容量也深深地凝结在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中: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杭州市委宣传部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杭州文广集团作为杭州演出公司和杭州大剧院的主管单位,多方协调,排出了非常宝贵的演出时间和场地,为“昆曲浙江之旅”打响了第一炮。

  二是惊人的名人效应。10月20日,我与远在美国圣芭芭拉的白老师通了越洋电话,他正忙于青春版《牡丹亭》封箱演出前的系列策划,还要利用空余时间撰写有关父亲的回忆录。尽管如此,当他听到我的提议,在全国许多城市争抢国家大剧院200场庆演前一场举办权的情况下,仍对我们给予了十二万分的支持。

  虽然已是年逾七旬的长者,但只要是与昆曲有关的事,白老师几乎来者不拒,倾尽全力为古典戏曲的传承与振兴,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推广与普及而奔走呼号。对于他所忠爱的昆曲事业,事必躬亲,用尽了一切的人脉和资源,甚至自掏腰包,为的就是打开昆曲艺术的“门”,把企业、媒体、名人、大学生、普通人都拉进来。在他的感召下,我们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华雅文化推展基金、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杭州演出公司和江南会等单位团体的热烈响应。

  三是给力的媒体支持。白先勇老师计划于11月8日飞抵杭州,而演出时间是11月25日到27日三天。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等到白老师到杭后再发布演出信息,恐怕来不及。为此,我们握着有限的资金,四处寻求媒体支持,从10月底开始,通过纸媒、广播、电视、新媒体、户外广告的全方位配合,造了一场轰轰烈烈又铺天盖地的大势。

第三出:传承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力是空前的。无数年轻学生领略了昆曲的精致典雅之后,深深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以我的耳闻目睹,每场演出70%以上的观众是年轻人,其痴狂程度胜却“超女”、“快男”的粉丝,堪称近年来戏剧界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其软糯的水磨声腔和曼妙的舞台场景将一段由爱而生的旷世情缘演绎得美妙绝伦,让习惯于吸收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放慢脚步,驻足回望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犹记得7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香港、苏州之后,全球巡演第4场就到了杭州东坡剧院,参加第7届中国艺术节。当时的演出效果非常之好,3天都是满座。而后又应邀去了浙大,1000个座位,有3000个学生来抢,让白老师很感动。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我想,这样的奇迹与这部戏独特的运作模式不无关系。

  不可否认,传统艺术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是有差距的。如何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纯粹的民族性吸引年轻观众,必须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交叉口”。对此,白先勇有着明确的原则,即“古典为体,现代为用”:尊重古典却不因循,借鉴现代而不滥用。

  “青春”二字,不仅指演员青春美丽,更是通过艺术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传统文化殿堂,让传统艺术焕发青春活力。青春版《牡丹亭》在演出之前往往安排见面会,由名家出场做“导读”,甚至教唱。这些做法,都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演绎古典美的人,年轻化;欣赏古典美的人,年轻化;那么,深蕴古典美学的昆曲,自然焕发了青春与活力。所谓“青春版”,大抵意义在此。

  传统守望、现代演绎、青春解读——想来,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传承是一个深入而生动的文化实践样本,其意义早已超过了古典戏曲本身的范畴。

  本次演出,一是不搞赠票,主办单位要看戏也得购票入场;二是每场拿出50%的低价票供年轻学生和基层人群观看,让普通百姓消费得起高雅艺术。

  此次《牡丹亭》的演出,3个晚上9个小时27折戏,你若能坚持,并看得进去,那便是修心养性的一种陶冶,也是对慢生活的一种体验。看过了,你便知道,“青春”有张不老的脸。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七年一梦《牡丹亭》 2011-11-25 浙江日报2011-11-2500010;浙江日报2011-11-2500011;浙江日报2011-11-2500013;浙江日报2011-11-2500016 2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