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师资、缺场地、缺经费,浦江农村老年大学运行难——
乡村老人求学不易
记者 江晨 报道组 方镖
每周五早上,浦江县黄宅镇下店村80岁的黄刷仙,都要把银色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而后步行到村里的老年学校上课去。她略微耳背,想早点到教室占个靠前的座位。如今,最让这位老太太担心的,是不知道这种上课的“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黄老太的担忧并非多余。近日,记者走访了浦江县檀溪镇、黄宅镇和仙华街道的几所农村老年学校,发现它们普遍面临资金紧张、设备落后、师资困难等问题,部分农村老年学校勉强维持运行,难以为继。
师资经费捉襟见肘
面对不断涌来的银发学生,下店村老年学校“校长”黄元台的担心远大于喜悦。
“原来只有40个学生,现在有280个,9间教室都不够用。”81岁的他是村老年学校的创办人之一,自学校1999年成立就开始义务服务。
11月18日早上8时,天下着大雨,记者在下店村的老年课堂上看到,教室内座无虚席,连屋外的条凳上也挤坐着听讲的老人。“屋里坐不下了。”今年67岁的潘慧敏抱着2岁的小孙子来听课,她特意早到了10分钟,没想到还是没有座位了。
“这还算好,原来还在村祠堂、别人家的厅堂里上过课,教室已经换过四五个地方。”黄元台说,从2002年起,村小学合并撤销,老年学校搬进去,他们才有了个像样的教室。
仙华街道大许村的老年学校至今没有像样的教室,老年人现在还挤在旧祠堂里上课。檀溪镇的老年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教室,目前借用镇里的会议室。
“只要想读、喜欢读,村民都可以报名,而且不用交学费。”大许村老年学校的负责人吴加善说,为了鼓励老年人前来听课,他们不仅不收学费,还每人每次发2元钱的交通费。
然而,现在吴加善开始发愁了——学生越来越多,教室场地有限,坐不下;想买新课本、新桌椅,但缺钱;最愁的还是缺教师,自从原来村里义务教课的老师卧病在床后,他只能四处求人,委托当地文化局、关工委、医院、公安局的工作人员轮流前来义务上课。“像这样东拼西凑地找老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学校如果一直没有专职老师,将很难维持下去。”
“无论县城还是农村,都逐渐开始出现老年学校 ‘一座难求’的问题。”浦江县老年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吴波音说,“最主要的还是经费问题。再这样下去,教学质量也许就得不到保证了。”
老人求学愿望强烈
64岁的黄尚庆原来是下店村的小学教师,退休后,他和村里其他两名近70岁的老人,一起义务给村里的老人教授《孙辈教育》、《老年实用保健》和《安全知识》等课程。“这些老人90%都是文盲,也听不懂普通话,电视都不大会看。”黄尚庆说,即使这样,老人们的学习热情却很高,“像这样的下雨天,71岁的黄尊忠,从田里劳作回来,赤着脚就直接来上课。”
记者采访当天看到,讲台下,几十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襟危坐,严肃认真。今年80岁的方仙莉一直对“当年读不起书”心存遗憾,她最喜欢上《老年实用保健》这门课:“教我们老年人怎么吃,怎么饮,怎么保健,很实用。”
农村老人爱上学,下店村并非个例。在檀溪镇,90岁的郑甦老人,每月13号都会乘5公里的公交车,从大坎村赶到镇上去听课。
仙华街道的29个行政村中,已有11个村办起了老年学校。其中大许村每逢正月初一、十五,都要在旧祠堂里开办老年课程。“村里没生病的老人,基本都来了。”大许村老年协会会长吴加善说,“80岁以上的老夫妻就有五六对。”
类似下店村、大许村这样的老年学校,分布于浦江全县的30多个行政村,农村学员已超过2000名,且人数还在不断扩大。
浦江县民政局分管老龄委工作的副局长许尔杰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人正逐渐从种田、养殖中解放出来,照料晚辈的责任也逐渐减轻。于是,农村老人开始和城里老人一样,希望获取保健养生、家电使用、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知识。
多管齐下破解难题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浦江农村的老年学校,经费主要依靠自筹。村民免费上课,一些场地费和水电费由乡镇或村里免费提供,老师一般都是义务教学。
在仙华街道大许村,支撑老年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当地爱心企业的捐款。负责人吴加善为了募集资金,几乎动用了他的所有人脉。“这些钱购买了教材之后,再加上搞活动购买服装、音响等支出,已经所剩无几。”吴加善认为,村里的老年学校是公益机构,“就算不要求政府拨款,但至少购买老年电大的教材费应该适当减免。”
而在黄宅镇下店村的老年学校,村里默许老年协会通过春节期间收取集市上的摊位租费来维持开销。“村里启动资金给了5万元,剩下就靠自己了。”下店村老年协会会长黄遵才说。檀溪镇的老年学校,每人一学期收取50元学费,镇政府一年再补贴2000元,是为数不多收费的老年学校之一。
民政局分管老龄委的副局长许尔杰坦言,省里对每个新建立的农村老年学校一次性投放2万元补助款,此外,各村可以通过申报“星光老年之家”获得1万元的教育、活动经费,但这些经费“只能起到鼓励作用”。
“农村老年学校本质上还是靠着村里的热心人在支撑。”县老干部局局长方自守认为,仅凭几个农村老人的一腔热情远远不够,能坚持向学校捐助的企业也不多,长远看农村老年学校要持续发展,还得依靠市场化的出路解决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