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职称学历掺假该休了——
造假风,有伤官德
本报记者 金毅
核心提示:
为了晋升和得到工资、奖金等利益,有的干部竟然动起了年龄造假、职称造假、学历造假等歪脑筋,影响政风,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更败坏了官德。
刚出生就上小学、9岁当上民办教师、10岁就获得了大专学历、13岁参军……不合常理的官员“传奇履历”近来频繁出现,引发网友和民众的诸多质疑。传奇履历为何频频出现,官员履历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传奇履历五花八门
日前,一篇北大博士的论文《中县干部》引起普遍关注。
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在中部某农业县挂职两年,担任副乡长、县长助理职务。有一次,冯军旗与一个科级干部聊天,当问及年龄时,这个干部脱口而出:“你问我档案年龄还是真实年龄?”按照简历上的年龄倒推,这位干部9岁就当上了民办教师。这位干部说,年龄往往和岗位挂钩,“这里面差别太大了。在领导岗位,有车坐,有烟抽,有酒喝。不在领导岗位呢,上午县城转半天,中午回家吃干饭,到了下午接着转”。冯军旗收集了这个县1013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简历,他发现,像这位科级干部年龄造假的现象并不鲜见。
这几年,官员年龄造假频频被曝光。不久前,山西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免去沈庆华临汾市委常委和市纪委书记职务,沈庆华被免职是因为“年龄造假”,这是近期因年龄造假而被免职的较高级别官员。沈庆华在临汾政府网站上的简历显示1955年10月生,但有网民则称沈庆华1950年出生,实际上已满61岁。也有网帖爆料,沈庆华“13岁参军,15岁入党,‘档案年龄’比真实年龄小了5岁”。
还有更离谱的,有的官员刚出生就上了学。近日,在陕西蓝田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小寨镇党委委员薛冬的一则政务公开消息招来不少群众质疑。上面显示,薛冬年龄31岁,大专学历,1980年开始上小学,1990年从陕西省水利学校毕业。依此推算,怪事来了——1980年薛冬才刚刚出生,而这时他已经上学……10岁就获得了大专学历,并开始在蓝田县水利局工作。事发后,该网站对相关信息进行了修改,将 “现年31岁”改为 “1975年11月出生”,解决了生下来就上学的尴尬,可还是回答不了10岁就获得大专学历的疑问。
为了让履历更光彩,从而获得晋升,不少干部还频频在学历、职称上造假。在官员学历造假中,几年前因腐败被处以死刑的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青是一个典型。他托人在北京大学附近买了一个法学学士文凭,就开始以“北大才子”自居,甚至自称是“法学教授”。
粉饰不足弄虚作假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干部年龄、学历等硬条件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自认为“先天不足”的官员就挖空心思“后天来补”。
“我原来在镇里做书记,一些政绩不如我突出的人都到县里工作去了,就是轮不到我,还不就因为我是个专科生吗?” 某省一位副县级干部感慨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后来我报了家学校,没去几次就弄了个本科学历,第二年就如愿提升为副县级干部。我也知道,文凭是混来的,那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与这位官员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监督机制缺位,造假难发现,是官员造假较多的一个原因。永嘉县纪委办公室主任徐志光多年在基层工作。以他的基层工作经验看,年龄造假,很难发现。据他介绍,不少基层干部的档案是干部本人填写,如果有关部门不及时严格核实把关,很难查实。“另外,干部履历属于机密信息,除了组织、纪检等部门,一般人很难接触到,也很难发现有问题。”徐志光告诉记者。
一些部门对于干部的年龄、学历等相关信息也是讳莫如深,设置重重障碍,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不高,社会监督更无从谈起。云南昆明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党煦燕拟任中国贸促会云南省分会副会长时,就曾引起轩然大波,有人通过网络反映其履历造假材料。高新区对单位内部上网搜索进行了“党煦燕”的关键词屏蔽。有关人员解释称,这是领导交代,要对敏感信息进行屏蔽。
更为可怕的是,官员造假正逐渐形成某种产业链。我省某高校一位负责研究生招生的工作人员反映,现在很多地方官员升迁所需的学历,基本是通过上一些学习班来解决。国家规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不能与学位挂钩,不能授予学位。但一些高校为创收赚钱,却将研究生课程班与学位挂钩,以授予学位招徕学员。
刹住歪风需动真格
官员造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造假成本太低,即使被查,惩处也较轻。有专家指出,以沈庆华为例,只是免去他的职务,沈庆华已到了退休年龄,免职又算什么处分?他们认为,年龄造假严重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有关“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行为之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不得“涂改、伪造档案”的规定,官员年龄造假,不但要免职,而且应开除公职,让其付出高昂的违纪违法成本,这些都应该在制度上作出严格规定。
官员履历造假,反映出的是官员道德、诚信的大问题,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影响干部形象。有群众说,今天可以为了提拔升迁改年龄、改学历,明天就能为一己私利虚构政绩,欺骗百姓,造假官员无疑是干部队伍中的 “害群之马”,应该清理出干部队伍。
同时,让公众感到奇怪的是,这些被动过手脚的履历并没有使用什么高超的障眼法,其中存在许多常识性疑点和显而易见的漏洞,为什么能在有关部门这么多人眼皮底下蒙混过关?到底是监管部门的确看不出端倪,还是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都要一查到底,给公众一个交代,提高造假及纵容造假的成本。
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干部的简历要经得起组织的考验,更重要的是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我省在遏制官员造假方面已有制度方面的探索。今年7月,我省专门出台《浙江省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考察评价办法(试行)》,规定“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荣誉、职称、学历学位等利益”的,一律不提拔。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处长王利月表示,考察干部年龄、职务、学历等是否有造假行为,属于干部德的考核,这是干部考核的重点。目前为止,省委组织部还没有查到类似情况。一旦发现相关干部有类似造假行为,将严格依照规定,严惩不贷。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出现官员造假行为,说明我们现行的选拔任用领导人员的制度、机制中存在某些缺陷。如果我们选拔任用干部的制度、机制健全,有严密的程序以及互相约束的纠错机制,这些伪造活动就不大可能得逞,如果从一开始用人单位就能够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干部考察,这种现象可能就不会发生。抑制选人用人中的腐败,必须从源头做起,要把主要靠领导者个人选人,逐步转到主要靠制度选人方面来。选拔干部一定要真正接受人民的监督,如果社会监督无力或受阻,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