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割稻子、养兔子、种蔬菜……

绍兴学生田间学农

  本报绍兴11月16日电

  通讯员 潘秀玮

  在绍兴县孙端中学的校园外,有一片引人注目的水稻田,是由该校师生共同播种、轮流浇灌、施肥培育出来的。今天上午,同学们拿起镰刀兴高采烈地收割着稻子。

  中学生怎么会种水稻呢?这是绍兴县中小学生走进“小三场”(小农场、小工场、小养殖场)活动的一个缩影。

  割稻子体验苦乐

  “收稻子去喽”,今天上午,随着第一节课下课的铃声响起,绍兴县孙端中学七、八年级的10多位同学迅速集合。作为该校“望海”小农场的志愿者,今天他们要去收割渴望已久的水稻了。

  这些平日里只会拿笔的孩子,今天在学校农业技术员李永法师傅和冯永培老师的指导下,卷起裤腿,拿起镰刀,弯下腰认真地割起了稻子,这架势好像是个干农活的老手呢。孩子们用左手抓住水稻茎秆,右手用镰刀割断茎秆,然后把割下的稻子整理捆扎好,稻子很快就被孩子们收割完毕。

  “我的腰感觉有点直不起来了,干农活还真是辛苦啊,以后该多帮家人承担点家务。”“割稻子居然也有动作要领。”同学们一边快乐地劳动着,一边交流着心得。

  该校校长孙坚栋告诉记者,孙端中学作为农村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农家子弟。但学生却不知道秧苗是怎样播种的,稻谷是怎样长成的,更不会干简单的农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和辛苦,学校开展“劳动进课堂”活动,今年5月开始,在学校旁开辟了一块近一亩的“望海”小农场,组织学生种植了晚稻。全校33个班级中每班都有5个名额的孩子可以申请成为“小农场基地”的志愿者,学校定期开展活动。

  农事顾问言传身教

  下午3时,绍兴县柯岩中学校园的小养殖区内,初一(7)班的同学们围在用废旧课桌椅做成的兔笼前,一边用准备好的番薯叶给小兔子喂食,一边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给小兔子喂食,叶子可要晾干些,可千万不能带露珠啊!”

  “萝卜、青菜、番薯等的叶子可以作为小兔子的食物,而小兔子的粪便又作为肥料浇灌土地,循环利用一点都不浪费资源!”

  该校副校长夏绍友告诉记者,这个养殖区是今年10月学校投入1.5万元,将一间30平方米的闲置房改造成的,首批购买了14只幼兔仔。

  在这所学校内,还有一处800平方米的农田,是由食堂职工带领学生经除草开荒而成。

  这里作物的品种多样,有玉米、毛豆、番薯、小葱、小白菜等,还有一位种菜权威——祁纪法师傅。

  祁纪法是柯岩中学食堂的一名厨师,现在他成了孩子们心中的“专家”。工作之余的他,成了同学们的农事顾问。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能把我知道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孩子们,我也很开心。”祁纪法说。

  十万孩子参加劳动

  今年,绍兴县教育体育局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小农场、小工场、小养殖场“小三场”建设活动,让学生进行传统的竹木工艺制作、农业生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实践活动。

  为了确保“小三场”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该县教体局进行了专门的课程设置,规定“小三场”劳作时间小学生每学年不少于5次、初中生不少于10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绍兴县每所中心小学、初中都建立了1个以上的“小三场”,全县“小三场”数量已经达到了100多个,参与活动的学生超过10万名。不少学校还聘用当地农民、养殖户、木工指导学校“小三场”基地建设,有的学校还开发出多门有乡土特色的课程。

  “进三场”活动有怎样的意义,第一线的教师感受最为深刻。

  柯岩中学的总务处主任潘德海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宝贝,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别说是了解农作物的名称、生长特点和种植环节,有的学生甚至没见过稻谷,很多以前非常普及的生活常识,需要通过课堂学科知识来解决,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关注自然、关注生命,懂得要收获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绍兴学生田间学农 2011-11-17 2224948 2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