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工人照顾卧病岳父成就一项发明——

给瘫痪者“一双脚”

  本报记者 陈醉

  执着于一项发明有很多理由,宁波46岁的普通车床工人杜志芳的动力就是:“给瘫痪在床的岳父‘一双脚’”。

  这“一双脚”是杜志芳自己发明制作的成人康复助行器。

  眼前的“机器”有点像一个四四方方的高凳,四根不锈钢管焊接成支架,下方的支架可以调整高度。

  杜志芳扶着岳父演示了一遍,只见轮椅被轻轻地推至助行器中间,他把岳父扶起,让他手扶住扶栏,随后轮椅一撤,挂上连杆,岳父就轻松地站了起来,可以安稳地在空地上“自由行走”。

  “有了它,只要一个人把控方向,瘫痪的病人可以自由地活动。”宁波一位从事瘫痪病物理治疗30多年的医生赞不绝口,产品还没面市就向杜志芳下了订单。目前,杜志芳的成人康复助行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已经生产了5台,其中4台被医院订购。

  一位普通工人如何能发明出大医院亲睐的医疗器具呢?

  杜志芳家住钟公庙街道,以前是个车床工人,后来在岳父的帮助下,开起了塑料厂。今年1月,岳父突发脑溢血,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终身瘫痪在床的后遗症。

  此后,杜志芳整日伺奉在岳父的病床前,他发现瘫痪病人的肌肉极易萎缩,对后期康复很不利,细心的他便经常带岳父出去走走,可每次他们都累出一身大汗。

  “如何让瘫痪病人自己行走,给家属减轻负担?”杜志芳心里埋下了一个念想。他尝试着在互联网上搜索“成人学步车”,尽管搜出上百万篇帖子,但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无助的家属在诉苦。家属的无奈,坚定了杜志芳自己搞发明的念头。“那段时间,看到拐杖都要想一想,有时吃着饭眼睛就发愣了,整个人陷入到一种痴迷的状态。”可是,这对于文化水平只有高中程度的他来说,实在太难。

  “瘫痪病人四肢都没有力气,如何能将他们腰部的支撑力转变为前进的主推力,这是关键的技术。”杜志芳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在婴儿学步车的原理上得到了答案。他几乎走遍了宁波大、中孕婴用品店,细细研究其中的原理。

  半年过去了,杜志芳的发明有了雏形,他第一时间让岳父试用,效果不错,有些病友看到了这新鲜玩艺,都来求他定做。

  如今,他已经接到了300多个预订电话。“我还要再改进,才能放心地量产。”杜志芳又忙开了,这次为着更为充足、博爱的理由:给更多瘫痪病人送去“一双脚”!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给瘫痪者“一双脚” 2011-11-17 2207892 2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