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小片何时不再“打酱油”

  本报杭州11月14日讯

  记者 吴孟婕

  昨天中午,在杭州一家银行上班的赵天天接到女友的“任务”——买两张晚上《Hello!树先生》的电影票。但他连跑两家影院却“扑了空”,上网一查,放映该片的只有杭州市区和余杭区的两家影院,且都是白天的“边缘场次”。“4日上映,才一周就‘失踪’,难道这又是一部来‘打酱油’的国产片?”除了失望,他心中更多的是不解。

  翻翻大小片混战的11月档期,这样的现象并非特殊。虽然国产片数量众多,但大部分表现一般,在《猩球崛起》、《铁甲钢拳》等好莱坞大片的前后夹击中票房惨淡。以贾樟柯监制、王宝强主演的《Hello!树先生》为例,整个浙江时代院线100多家影院,首周末票房总数不到5万元,而《铁甲钢拳》仅单日票房就接近百万。

  另一个尴尬是,尽管有国际奖项“撑腰”,一些有着“文艺范”的国产影片仍难获票房青睐。本月初同期上映的三部小成本华语影片中,《星空》曾入围釜山电影节竞赛单元,《转山》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Hello!树先生》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俄罗斯海参崴电影节上大获好评,但经过一番市场“检验”后,仅有《星空》表现尚属不错,首周票房突破千万。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产影片产量达526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但进入影院的仅有260部左右,且其中多数上映仅一两天就被撤下,被业内戏称为“影院一日游”。投资400余万元的《碧罗雪山》票房仅10万元,投资600万元的《钢的琴》勉强收支平衡,还有更多的中小成本电影无缘与观众见面,血本无归。“第一部亏损,第二部亏损,到第三部你就不敢再拍了。”一位参与过小成本电影的导演如是说。

  中小成本影片,究竟离观众有多远?

  《转山》制片人韩小凌上周曾坦言自己最怕“好口碑不能转化为好票房”,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她的担心变成了事实:“因为影院排片少,《转山》还没来得及‘拼搏’,就遭遇了票房‘滑铁卢’。”同一天,《星空》出品方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也发微博呼吁:“影院和观众应该给口碑国产电影一个机会。”

  对此,浙江奥斯卡电影院老总王樟顺有些无奈:“这几天关注《转山》的观众确实不少,但平均上座率仍不足三成,再加上最近新片不断,影院厅数有限,所以我们只能削减场次。”一位业内人士的点评更为犀利,但也似乎不无道理:“国内电影消费市场还不成熟,大部分观众花几十元钱,首选明星脸、大制作。既然发行方希望通过口碑来做影片,那么从筹备之初就应该寻找延长影片生命的办法——如何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

  口碑、获奖、宣传、场次……不同的声音下,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值得观众买单?不妨向目前势头正猛的最新国产“交口”电影《失恋33天》学学经验。该片导演滕华涛认为,无须纠结奖项头衔,也无须强调诚意和辛苦,假如“所有环节都对了”,小制作也能成为创造奇迹的“梦幻大作”。

  不禁想起已故台湾导演杨德昌的话:“好的故事自有知音人。” 而“好”的标准是什么?——不仅能让观众“走进”影院,也要“走进”电影里。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小片何时不再“打酱油” 2011-11-15 2217515 2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