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泼墨挥毫写西泠

  本报杭州11月14日讯

  记者 刘慧

  这是一个极具现代意识的书展,那满壁飞舞的线条,那满纸墨香的真草隶篆,似乎每一横都希望有新构思,每一竖都勾勒出新形式——原来书法可以这样写,原来书法也可以这样读。

  今天,沐浴着初冬暖阳,乘着难得好天气,许多喜爱书法的人结伴而行,聚集在良渚博物院细细品读“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书法展”。每位面对作品的人,无不被那一幅幅“榜书巨制”所震撼——除了陈振濂自撰的可阅读文字,那些老照片、拓片、印蜕等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立体多面的展览信息群,让观众在阅读书法内容的同时,品味书法的形式之美。

  人们发现,与往常展览的展陈形式所不同,这次的展示别出新意,它不是简单地抄录唐诗宋词,也不是简单地抄录历史资料,完全可被看做是一部出自当代学者的西泠印社史。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一部西泠印社的历史文献的书写,而作品和资料图片又穿插在一起,让这些书法笼罩着一片历史的气息。展览布置很是特别,将不同尺寸的作品穿插,大小高低错落地陈列在玻璃展柜中,从头至尾,具有节奏感,百年西泠在陈振濂的笔墨间娓娓而来。

  有人很新奇:为什么要选西泠印社社史为书写主题?

  “这当然与陈振濂身在西泠,希望以西泠印社的传统弘扬为己任的动机有关。”讲解员对远道而来的河南观众解释道:2011年是西泠印社108周年纪念,陈振濂用时多年,在西泠百年历史中,遴选出重要史事,创作了相对应的108件作品。可以说,西泠印社是今天众多现代艺术社团中唯一的一座“凝聚传统精神的孤岛”。

  “但外界大多数人并不很了解、很理解西泠印社的意义。”陈振濂说,于是需要通过传播、推介、宣传、彰显等等多侧面多层次的努力,把西泠印社推进时代、推向历史、推入大众的视野,引起文化社会的关注。倘若没有创社四君子,倘若没有从吴昌硕到沙孟海到启功,倘若没有一代中坚力量的支撑,西泠印社不会有这煌煌百年历史。

  于是,选择“西泠印社”作为一次书法展览的主题,就有了充分的理由。这其中,历史文脉的传承、人文精神的传承、艺术信仰的传承,是一个比单一书法展主题是否恰当、水平是否高超重要得多。面对观众,陈振濂坦诚:“抄唐诗宋词我们大家不大会去阅读,我们比较关心他的字写得好不好,技术好不好。我觉得这个展览要可读,要让大家一件一件作品读过去,觉得有意思。而且每一件作品都包含有故事,这108件作品是完整的西泠印社的故事。里面所提出的108个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认为最重要的点。”

  “可阅读、可欣赏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时间真是不够用呢。”来自广州的观众马华说,以往的展览,大多是进展厅溜一圈就走人,而这个展览确实让我们停步,驻足在作品前细细阅读。因为在展出的108件作品中有许多不为人注意的珍贵史料,许多当年活跃在西泠印社但后来却渐遭湮灭的名人逸事,更有许多出自陈振濂内心的提示、评论、考证、阐释的有趣文字。这正可被看作是一部出自当代学者的西泠印社史,非常具有阅读价值。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泼墨挥毫写西泠 2011-11-15 2219867 2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