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白菊花,满地伤

来自百花之地桐乡的报告

  这两天,在桐乡凤鸣街道、梧桐街道、石门镇等地,随处可见大片的杭白菊,在连绵的阴雨中,摇曳的菊花娇嫩欲滴,而菊农的心也在滴血。胎菊去年每斤9元,今年3元,朵花去年每斤6元,今年1元,巨大的价格差异让菊农成了最受伤的人。

  满地菊花无人采

  上午11点,阴雨绵绵,梧桐街道钱林村里,路旁大片白花花的菊花田里,几位披着雨披的村民正弯腰采摘菊花。“一直下雨,这么好的胎菊来不及采,现在只剩朵花了。”66岁的田良诺一边惋惜地小声嘀咕,一边熟练地将一朵朵湿漉漉的菊花采下来。

  田良诺已采了满满一编织袋的鲜菊花。去年他家种了0.7亩菊花,当时小贩抢着上门收购,一下子卖了5500元。今年,尝到甜头的老田决定扩大规模,家里已经没地了,他硬是将原本种菜的1分地拿来种菊花。没想到,辛苦大半年,胎菊跌到3元一斤,朵花跌到1元一斤,0.8亩地总共才卖了1800元。

  相比之下,大户的损失更惨。原本做生意的石门镇村民老闻在去年高价行情的诱惑下,承包了50亩地种菊花。“太盲目了,今年我要亏惨了。”老闻算了笔账,土地承包费、化肥和人工费等成本每亩至少要4000元,而今年大户每亩收入大约只有3000多元。据统计,今年桐乡有65位20亩以上的种菊大户。

  10月20日,杭白菊开始采摘,但天公不作美,连续阴雨,菊花来不及采。即使采摘后,也不一定找得到地方收购,质量不好又卖不出价,所以许多农户索性让菊花烂在田里。

  加工点前排长队

  下午3点,石门镇一家杭白菊收购点外,近百名农户在雨中排出了几十米的长队。田良诺拎着装满鲜菊花的编织袋,一步一步跟着大队伍挪动,已经排了1个多小时。

  在另一处收购站,拖着一大袋菊花前来售卖的老赵却被告知:“今天已经满了,明天再来。”老赵无奈地说:“这点菊花,我和我80岁的老母亲采了2天,没想到还卖不出去。”最终,老赵在另一个收购点,按照朵花1元1斤的价格,再扣除打湿后的损耗,最终卖了40多元。

  菊农亏了,杭白菊加工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桐乡市原本有几百家加工杭白菊的小企业和小贩。去年,因为世博会等有利因素,行情特别好。小企业和小贩不惜成本,抢着收购杭白菊,使得价格一路抬高到了一个非理性的高位,菊农纷纷扩大种植面积。今年年初,受宏观经济形势、外地菊农用硫磺熏菊花事件影响,市场销量和价格一路下跌,小企业和小贩都亏了,基本退出了市场。

  于是,市场上只剩下30家杭白菊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其加工、销售能力有限,最多只能消化全市产量的50%。

  优质菊花还缺货

  从去年的历史最高价,到今年的低点,桐乡市农技中心副主任沈学根感叹:“去年是疯狂的一年,于是今年什么人都跑来种菊花,桐乡市杭白菊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6%,而全国增加了30%。价格跌下来是理性回归。”

  不过,价格低迷,也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导致。就像桐乡市杭白菊产业协会会长曹鉴清说的:“今年,品质好的胎菊和朵花尤其少,现在大部分收购的菊花都只能卖给饮料企业做原料,所以价格上不去。”

  一些龙头企业负责人表示,不管是内销还是外销市场,这几年杭白菊的市场需求其实一直在扩大,而终端产品,也就是成品杭白菊的价格并没有大跌。桐乡市缘缘食用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缪文建就表示:“今年优质杭白菊尤其缺货。现在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20天后了。只要农户有品质好的菊花,我们通通高价收购,可惜太少了。”

  曹鉴清说,桐乡杭白菊的种植历史已经超过400年,一直到几年前,家家户户都还有加工设备,可以自己加工鲜菊花,等行情好的时候再卖出去。可惜,现在农民家里都建了新房,地方变小了。加上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缺人干活,就把原来的加工设备都扔了,光等着别人上门收购了。这也使菊农抗市场波动的能力降低。

  躲过风雨待阳光

  其实,政府相关部门早已给菊农敲过警钟。“今年3月上旬,价格刚下跌,我们就发布了预警信息,提醒大家,今年杭白菊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桐乡市农经局信息中心主任夏建兴说。然而,当时菊农都觉得,即使价格下跌一点,也有钱赚。

  眼看价格一路下滑。10月19日和28日,桐乡市杭白菊产业协会接连组织了2次会议,倡议30家龙头企业稳定市场价格,并设立了最低收购价,但受到全国市场的影响,企业依旧没有“扛”住压力。

  11月9日,桐乡市组织农经、供销等部门和相关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开会,一方面要求杭白菊加工龙头企业挖掘潜力,尽量增加收购加工能力、稳定收购价格,以减轻菊农销售压力。另一方面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和市场行情信息发布,动员广大菊农积极开展自烘加工。几位龙头企业负责人也都预测,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年后杭白菊价格肯定要涨起来,所以他们打算日后将大量向菊农收购加工后的菊饼,并承诺以每公斤不低于30元的保护价收购。

  虽然今年菊农很受伤,但在夏建兴看来,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机会。桐乡杭白菊历史悠久,品质有保证,作为祖祖辈辈种植的产品,菊农不会完全放弃种植杭白菊。这次也算是市场洗牌,能让本地杭白菊产业理性发展,建议菊农理性种植,并最好能自己加工后再出售,这样保存时间长点,出售价格也高点。

  记者离开的时候,大片的菊花看起来很美。但我们希望,明年此时,这些菊花都已经被采摘掉,成为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00019 白菊花,满地伤 2011-11-15 浙江日报2011-11-1500008;浙江日报2011-11-1500009;2217317 2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