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波澜不为秋风惊

——慈溪周巷中小企业调查

  本报记者 徐峻 刘刚 邓崴 李建新

  报道组 赵科

  深秋时节,我们带着诸多问题走进慈溪市周巷镇。

  在这国际市场“利空”不断、外需持续低迷的秋天,作为全国最大的小家电出口基地的周巷,外向型企业如何迎对这次波及大半个地球的经济衰退?

  在这中小企业融资难、频闻老板欠钱“跑路”的秋天,有着3500多家中小企业、年工业产值250亿元的周巷,中小企业如何抵御这波融资难所带来的瑟瑟寒意?

  在这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下游制造业利润日渐微薄的秋天,地处浙江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周巷,中小企业如何破解这道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市场难题?

  这一系列的“周巷之问”,在一定程度上亦是“浙江之问”。

  经过几天来对企业、银行、政府的走访,我们发现,周巷的答案既在意料之中,更在意料之外。

  这里的企业“静悄悄”

  周巷不是世外桃源。宏观经济环境的任何风吹草动,同样让这里的企业感同身受。

  “银根收紧,汇率变动,外需乏力,劳动力、原材料涨价,这些问题和压力,周巷的企业都遇到了。”农业银行周巷支行行长徐武对他的80多家企业贷款客户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光用工成本就普遍上涨15%至20%,今年是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考验最严峻的一年。”

  特别是融资难问题,连国内炒货行业龙头企业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也感受颇深。公司常务副总骆松春告诉我们,每年这时候是炒货产销旺季,“恒康”通常要贷一亿多元采购原料。尽管已连续10年是银行AAA级客户,但今年银行放款有点“挤牙膏”的感觉。

  从事轴承制造的慈溪恒达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荣苗坦言,现在财务成本太高,今年他们的利息成本上涨了40万到50万元,相当于一年的员工工资支出。据统计,周巷企业今年财务成本平均增加了约50%。

  但是,“融资虽难,周巷3500多家企业中,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一家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企业。” 周巷镇党委书记傅贵荣对此颇感欣慰。

  在他看来,这离不开党委政府主动服务和金融机构的倾力帮扶,但更是本地特有的商业文化所致。用轴承企业凯达公司总经理陈焕然的话来说,“我们这里的企业都是挣一点、用一点,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对借高利贷,很多周巷企业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慈溪家腾家私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用木塑材料制造家具的企业,今年刚从外销转向内销,眼下不愁市场,却因缺乏资金无法扩大生产。即便如此,总经理褚建波依然很有原则,“哪怕少接一份订单,也绝不借高利贷,那利息哪是做实业的能够还得起的?”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宁波耀华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高压输变电设备,总经理刘坚钢说,“虽说我们产品利润比较高,但我宁可向员工融资、让骨干入股,也不会去借高利贷。”

  这种“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习惯,在银根宽松的时候,也许会让周巷企业坐失一些高速发展的机遇,但当潮水退去之时,却能保证他们不至于“裸泳”。

  周巷工业经济三季报表显示,全镇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自营出口同比增速虽有所回落,但还是分别实现了8%、10.24%、4.67%、5.15%的增幅。数字不算抢眼,但在今年特殊形势下实属不易。和那些老板“跑路”的企业比起来,这里的企业可谓“静悄悄”。

  这种平静之下,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到底如何?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对此最有发言权。慈溪农村合作银行周巷支行行长陈华权告诉我们,他们的贷款客户主要是小微企业,据他们了解,今年约有10%至20%的客户处于亏损状态,盈利比较好的客户则达30%至40%。

  专心做好一件事情

  在农业银行周巷支行、慈溪农村合作银行周巷支行采访时,我们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今年以来,无论是农行的80多家规上企业贷款客户,还是农村合作银行近400家小微企业贷款客户,都没出现过一笔呆坏账。

  “不仅是因为银行风险管理做得好,”徐武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周巷企业普遍比较务实,专注于主业,不那么热衷于赚热钱、快钱,不盲目搞多元化投资,经营风险控制得比较好。”

  的确,周巷企业留给我们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禀性:稳健务实,坚守主业,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当企业普遍遭遇融资难之际,他们却显得从容淡定,波澜不惊。这正得益于甬商文化这一最精髓的内核。

  在对待房地产的态度上,最能体现周巷企业家这种务实专一的集体性格。

  “我们其实是有条件去做房地产的,但一直没去做。”骆松春坦言,在是否进入房地产上,“恒康”内部也曾有过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房地产赚钱容易,不赚白不赚。但董事长宋佰春坚持认为,就是因为房地产的钱太容易赚了,如果去做的话一定会动摇做主业的决心。在炒货行业,“恒康”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到最好,不能因此而分心。

  作为周巷商会会长的宋佰春常这么提醒他生意圈里的朋友们,“人生能够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成功。”

  这句很有哲理的话其实并非宋佰春的首创,而是周巷人历史智慧的结晶。

  终生长居周巷、创建了馀山学派的清“布衣学者”劳史曾言:“尽汝职分,务实而行,终身不懈,即是贤人,勿自菲薄”。史称,劳史的言行在周巷影响很大,“乡里商贾不卖伪物;有争斗者,多携酒登堂,求辨曲直。劳史为之排难解纷,无不心服。”

  这种务实专一在长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土身上得到了近乎极端的体现。从1985年办厂到现在,王长土说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做别的行业,甚至连股票都没炒过,“我就是想把主业做成百年产业。”

  与王长土在投资领域的“木讷”相应的是“长华”在其主业汽车零配件领域的出色表现。今年前三季度,“长华”销售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20%,在不少企业为订单发愁的时候,“长华”厂区里堆满了等待发运的产品。

  今天,支撑周巷企业家坚守实体、专一主业的,除了历史文化的基因和企业家的集体性格外,更有一种实业强国的信念。

  刘坚钢创办的“耀华”,虽然这几年各种成本上涨,企业做得并不轻松。他对我们说,如果放弃企业,光出租厂房一年起码稳赚一两百万元,享受生活不成问题。今年年初,也有朋友拉他去江苏开发房地产。他长思一月后还是回绝了,“中国制造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我们输变电设备行业的差距就在一二十年以上,如果大家都不做实业,这个国家会怎么样?我不能就此放弃。”

  眼下,刘坚钢正和国外同行展开一场研发竞赛。“耀华”研发中的智能电网固体绝缘环网柜如果能够如期面世,将大量减少电力绝缘设备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中国人在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抢占先机。

  永葆产品竞争力

  面对诡谲繁杂的市场,周巷企业能够处变不惊、见招拆招、克难致胜的最大秘诀,就是坚信一个道理:市场永远是对的,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转型升级,始终保持产品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万丰轴承”销售尚好,下半年却风云突变。总经理黄烈的决定是,在去年投入两三千万元技改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和研发新产品。而且,明年还要继续投。“人家停下来了,正是我们超车的好时机。这样坚持几年后,我们和那些停止投入的企业相比,差距就拉大了!”他说。

  地处周巷一条窄窄弄堂里的宏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家电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产值并不高,今年预计5000万元。“宏晟”一台设备尽管卖到上百万元的高价,但能帮助家电企业减少最高可达80%的劳动力。对我们提出的融资、订单、劳动力成本等等,总经理吴兴钿统统缺乏共鸣。在他看来,只要产品有市场,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不用一分银行贷款,员工月工资已经涨到人均4200元,就是厂房用地一时没法解决,不然要做到2亿元销售很轻松。”

  在走访多家企业后,我们发现,尽管并非每家企业都像“宏晟”一样“超脱”,但持续不断的创新,却是他们能够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共同原因。也正因此,在日益趋紧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即便不能快速发展,但起码可以保住生存所需的订单。

  周巷家电业又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当地第一大产业,家电业占周巷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今年,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出口占销售八成多的周巷家电业,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幅仅为1.46%。而就是这样一个正在“过冬”产业,除了尝试探索内销市场外,周巷家电企业最一致的选择就是,逆势加大创新力度,加速研发智能环保小家电。

  华裕电器集团今年光小家电实验室就投入500万元,面积扩大一倍,还成为宁波外经贸行业的公共检验检测平台。他们新开发的一款高档电熨斗,因为采用了新型加热专利设计,在欧洲零售价卖到300欧元一台。这一个产品一年出口交货值就有五六千万元。

  “周巷家电企业如果能在智能家电开发上率先实现大面积突破,那么这个传统制造业就真正实现了转型升级。”“华裕”副总黄照奇说。

  也正是因为持续不断的创新,周巷企业表现出了相当强的抗压力。

  全球最大的电熨斗生产基地卓力电器集团拥有8000多名员工,今年用工成本上涨了约15%。为消化用工成本,装配车间尝试精细化管理,对26道装配工序一一计算花费时间后发现,工序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装配工的时间利用率只有50%。通过改进流程、调整人力配置,工效提高了10%至30%。

  劳动力成本不断走高,“长华”最近三四年的人均销售额反而从几年前的30多万元提高到目前的65万元,人工成本占销售成本比重从以前的9%降到了现在的7.5%。

  “我们没有别的秘诀,就是坚持不懈开发新产品。”王长土说,最近几年,“长华”每年研发投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今年更是高达3600万元。由于新产品开发顺利,去年到现在,“长华”还主动放弃了200多款利润微薄的传统产品的生产。

  前三季度报表显示,周巷全镇报表企业研发费用投入2.29亿元,同比增长126.5%;企业专利申请总量达到794件,接近去年全年的总量。

  “危机就是优胜劣汰。”慈溪市市长徐华江告诉我们,包括周巷在内的慈溪民营企业,都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面对当前的问题和困难,慈溪市政府、企业的基本想法和做法是一致的,市场经济的挑战最终要靠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应对,这手段就是:调结构、促转型。

  “厚德兴周,勤智福巷”,是为“周巷”。在周巷的几天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一组既稳健务实、又敢于创新的民营企业家群像,看到了重重困难下沉着应对、蓄势待发的民营经济样本。尽管,周巷并不能完全代表浙江,但对于关心浙江经济的人们而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依然富有启发和感悟价值。

  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波澜不为秋风惊 2011-11-11 2215229 2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