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前沿观点

每一粒种子都需要适宜的成长土壤

  本期主持:朱 玲

  史蒂夫·乔布斯,被众人仰望的苹果教父。在小的时候,他并不是一个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乖孩子,但是,他却以惊人的创新力,成为了IT界天才式领军人物,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

  这样一粒天才种子,是如何长成气宇轩昂的参天大树的?

  其实,每一棵大树都来自曾经毫不起眼的种子,而每一粒种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生命力。只要我们给予它们合适的阳光、雨水和土壤,它们都可以迸发潜能,都可以枝繁叶茂。

  每一粒种子的萌发,都需要适宜的生长坏境。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

每一粒种子都需要适宜的成长土壤

  为何

我们的土壤培养不出乔布斯?

  谢正法:人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是一个老话题了。乔布斯的去世和《乔布斯传》的热销,引起对“美国为什么能产生乔布斯、中国能不能产生乔布斯”的思考。近年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低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也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江于夫: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成才都普遍重视。有条件的家庭,都会把小孩子尽可能送到国外,这最起码说明,多数人认为国外孩子的成长环境相对比国内好。

  吴晔:其实现在在国内,很多小孩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就接受胎教,家长给他们听音乐、讲故事;出生以后、三岁以前,会接受各类早教;三岁以后,家长想尽办法送孩子入特级、甲级的幼儿园;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兴趣班。总之一句话,我们努力创造一切条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其实这么密集的教育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谢正法:确实,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应该把孩子放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放在一个适合孩子成长、成才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必须是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发展孩子个性的环境,必须是孩子独立自主、主动发展的环境。从目前看来,影响孩子成长的大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人说:中国的青少年,小学学会写文章,中学能写出美文,到了大学不写了,到了工作岗位就不会写了。这说明某些环境在扼杀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江于夫:的确,尽管这几年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但在如何培养创新的人才方面,我们整个教育体制还基本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孩子都是灌输式地接受知识。我想,和全球其他国家的学生比考试,我们的成绩肯定好过他们,但我们的孩子在创新方面和他们相比,还比较欠缺。在此我也不禁想问,教育体制的改革这么多年似乎进展并不大,问题到底在哪里?

  谢正法:事实的确如此,不过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思考在现有的大环境下,我们如何创造好一个适合人发展的小环境。其实,中国也有杰出人才,马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江于夫:创新的能力和独立健全的人格是小孩成才的关键。作为普通家长,在如何创造更好的小环境上,还是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比如上个礼拜六,我经过少年宫门口,一路上都是来上兴趣班的孩子和陪送的家长,这至少说明,我们多数的家长都开始重视孩子在考试以外的能力培养。

  发现:

每一粒种子都有独特的生命力

  朱玲:宁波新近出台了一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一个周期经费超5000万元。我们姑且不谈这样的方案是否可行,我觉得成才的必备条件并不是优渥的物质条件,从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个人天性与潜能的自由迸发。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同样,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的,成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

  谢正法:中国需要乔布斯,但不必也不可能人人成为乔布斯。家庭和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兴趣、爱好,然后因势利导,而不是好高骛远,拔苗助长。只要让孩子的天赋得到充分地发挥,兴趣得到充分地挖掘,爱好得到充分地发展,就是成功的父母、成功的教育。

  朱国良:确实,善于发现和尊重孩子的兴趣很重要,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尽情地发展兴趣特长。杭州市天长小学搞了一个“家庭实验室”, 孩子们玩得兴趣盎然,他们对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做实验好玩又能学到知识,手脑并用,比一味地告诉他们课本知识,学得更快也更直接,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吴晔:“童话大王”郑渊洁教育儿子郑亚旗的例子和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的故事,都是父母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特点的很好的例证。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脾气和秉性,作为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快乐成长。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能学得很快、掌握得很快,这让他们自我感觉非常棒,自信心和成就感也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了。

  包容:

“放养”比“圈养”来得妙

  谢正法: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是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要关注,但不要关住。“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天赋、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发展。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和社会对孩子给予充分的包容,不但要包容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而且要包容他们的缺点、错误,最重要的是要包容他们对权威的挑战、对传统的质疑、对已有的批判。

  朱国良: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中,我们不难读到少年鲁迅的玩性和对追求有趣味的自由生活的渴望。但对孩子“放养”绝不仅是为了放逐天性,也是为了开发智力和智慧,“放养”只会让人更聪明。近日,英国一群小学生对大黄蜂的觅食行为进行实验观察,并在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生物学通讯》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这25名小学生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乐趣,与他们爱玩耍的天性是一致的,因此很容易做到寓教于乐。假若这25名小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迫着,他们怎能收获观察中学到的知识?假若一个个辅导课逼着他们去读,他们又怎么可能专注观察大黄蜂?

  吴晔:是的,港台以及国外在孩子的基础教育上,确实比我们做得多元、开放。前年,我有幸观摩了几家香港幼稚园,他们灵活的教学模式和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我印象深刻,小朋友们一个个都谦恭有礼,他们会微笑着主动用中文、英文、广东话和客人打招呼,那样温馨祥和的氛围让我记忆犹新。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样,营造快乐的成才环境,是家长应该做到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玉宝:的确是这样,其实社会、家庭、学校,应多给予学生一些宽容,鼓励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多为其植入批判性精神,增强其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什么中国人小时候奥数奖拿到手软,长大了诺贝尔奖却没有建树,因为我们有很强的复制、还原、记忆能力,却少了批判精神,少了对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大家都去考公务员,固然有社会原因,也与中国大学生纸上谈兵多,动手能力差,实践开拓能力较弱有关。

  朱国良:没错,给予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他们多实践、多接触社会的机会。高尔基生于一个木匠的家庭,他只上过两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勤奋自学,曾当过鞋匠、面包师、码头工人,又结识了各种人,那些地方都成了他真正的“大学”。

  诱导:

扬其优,正其劣,成其材

  谢正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大的诱导是榜样的示范作用,因为他们观察、认知事物都是从最直接的现实开始的,都是从感性开始的。他们周边的一切都是榜样。老师、家长毫无疑问是他们的榜样,向他们提供的食品、学习用品乃至教育活动本身都是榜样,特别要注意预防和克服负面的影响。

  江于夫:其实,现在存在的教育方式和观念问题,背后都是高考指挥棒和就业指挥棒在作祟。所以,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现在的就业人才选拔机制也要变。如果我们一味地只谈给予孩子们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那么很可能等他们长大了走入社会,却发现许多单位的就业条件还是以文凭为主,所以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也要改变。

  朱玲: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难在我们既要宽容放养又要教育引导。这两者并不矛盾,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教育是为了开启心智,教孩子们知书达礼,教他们先成人而后成才。在这一点上,其实目前以应试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做得还不够好,有过度娱乐化趋势的大众媒体也做得还不够好,出现有关道德滑坡质疑的社会风气也还存在很多问题。

  王玉宝:乔布斯成长环境,至少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科技文化,乔布斯父亲是位机械师,他所处时代是美国正由工业革命迈向电子技术革命,他和他的同学,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从身边的高科技公司,都接受到很多技术、创新以及动手能力的熏陶。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埋头教室,苦渡题海。

  二是人文文化,乔布斯对音乐、文学和宗教很感兴趣,心灵方面接受很多人文熏陶,而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欠缺也很明显。要知道,人文和自然、科技与思想,最终是统一的,没有任何伟大科学家是单向度的。

  三是创业文化,乔布斯大学没念多久就退学自己捣腾电脑,逐渐成立公司,发展壮大,周围有很多他的志同道合者,这样的一种创业环境,于他的成功也不可忽视。在这三个环境因素上,我们国内能给予孩子们的还很不够。

  (本期“圆桌论坛”参与人员为本报理论评论部谢正法、朱国良、江于夫、王玉宝、朱玲,实习生吴晔。)


浙江日报 人文·前沿观点 00014 每一粒种子都需要适宜的成长土壤 2011-11-11 浙江日报2011-11-1100006;2215372 2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