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的学养
赵福莲
“学养”这种素质不像种植庄稼,几个月就可收成,必须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熏习才能做到。
杭州是座学习的城市,从古到今,学习之风一直很盛。南宋时的“三学”——太学、武学、宗学,在当时很有名,是杭州最早的国立大学,前后历史达130多年。这座太学“规模宏阔,舍宇壮丽”,方圆达数里,分东、中、西三大部分。西部的大成殿供奉着孔子,两侧廊上彩绘孔子的72弟子像。每年的春秋两季,太学生都会到这里来行祭祀礼。就是皇帝登基,也要到孔圣人像前行大礼。太学之所以有名,是因了大成殿后的藏书楼里,收藏着宋高宗赵构及皇后书写的《周易》、《尚书》、《毛诗》、《中庸》、《春秋》、《左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碑刻。现仍存有86块,陈列在杭州碑林里。
在这之前,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时的上司陈襄是个好官,一到杭州,修好了六井,这是一大功绩。另一大功绩就是倡导教育。《南宋乾道临安志》记载,说他“有学行,所至务先学校,至亲为讲解,好荐达人才。”他深知教育的重要,人若不接受教育,则素质自然会低下。他还特地写了《杭州劝学文》,文里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教育主张:“襄尝谓学校之役,非以教人为辞章利禄而已,必将风之以德行道艺之术,使人陶成君子之器,而以兴治美俗也。”
除了太学之外,一般的子弟受教育都在家塾、私塾或义塾等。后来,政府办了三所中学:府学、仁和学、钱塘学,后两个属县学。书院起始于唐,盖因其聚书多供弟子阅览之故,就叫书院。杭州的书院甚多,著名的有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
敷文书院原名万松书院,建于明弘治十一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在这个书院读书的。清康熙五十五年,康熙帝御书“浙水敷文”匾额,故改名为“敷文书院”,成为清代浙江省的最高学府。这个书院是明末清初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广的书院,著名学者王守仁、齐召南、秦瀛等人都在此书院讲过学。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就在这个书院里读过书。后更名为“敷文讲学之庐”,最后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改名为安定中学堂。
崇文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题“正学阐教”及“崇文”两块匾额,书院遂正式改名为“崇文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改名为钱塘县学堂。
紫阳书院原址在太庙巷,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因地近紫阳山,故名紫别墅,清同治四年才改名为紫阳书院。此书院建造时有乐育堂,供奉朱熹牌位。日有课,月有程,常请名师前来讲学授经,清代著名学者卢文弨、龚自珍曾先后主持过书院。学生多时达300余人。后毁于太平军兵火。清同治四年重建。清光绪二十八年,正式改为仁和县高等小学堂。
诂经精舍系清代的阮元所建,时间是嘉庆六年,位于孤山南麓。这个书院环境清幽,背山面水,很有诗意。阮元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清嘉庆二年任浙江学政时,构屋50间,挑选了从事经学研究的人,聚居于孤山之阳,编纂了《经籍纂诂》一书。书成后,入京当过兵部侍郎。后又任浙江巡抚,干脆就在孤山原来的修书旧址上修建书院,他觉得“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故取书院名为“诂经精舍”。阮元创办这个精舍,与其他书院以科学考试为目的的原则不同,他是提倡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材为前提的,故他的书院给学生都有津贴的,要求学生研究经义,旁及词赋,多攻古体。书院供奉的不是朱熹,而是东汉的许慎与郑玄。书院内有楹联曰:“公羊传经,司马著史;白虎德论,雕龙文心。”这个书院不仅重视经学教育,而且还有数学教育。数学家钱大昕、谈泰、凌廷堪、焦循等经常来此讲学,互相之间切磋数学问题。这个书院培养的学生都非常了得,据史书记载:“多致位通显,入玉堂,进枢密,出则建节而试士;其余登甲第,举成均,牧民有善政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胜数。东南人材之盛,莫与为比。”我们熟悉的章炳麟、朱一新、黄以周、陈澧等人都是从诂经精舍毕业的。
清末民初办学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林启了。林启,字迪臣,福建侯官人。三年(公元1897年至1899年)之中,连办三校:求是中西书院、蚕学馆、养正书塾,真正是开了风气之先。杭州人非常敬重他,他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弘愿。他去世之后,杭州人遂了他的心愿,将他葬在林和靖的墓侧,石碑上刻着“古之遗爱”四个字。又在他的墓前筑室、悬像,每当他的祭日,地方人士及各校师生均会前来拜祭他,其室就称作“林社”了。
求是书院,创建于光绪二十三年,系浙江巡抚廖寿丰、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杭州普济寺旧址建立的新型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之先声。“求是”取名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办学的宗旨: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培养“切于时用”的人才。求是书院课程非常注重“新学”,那时就有选修课和必修课了,国文、数学、英文、历史、地理、化学、体操等为必修课,另外如日文等为选修课。书院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开学第二天,即选了何燮侯等4名优秀生到日本公费留学,故此书院开了浙江官费派遣留学生之先声。前后共派出留学生154人,居全国第二位。1901年,改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28年,称国立浙江大学,即浙江大学之前身。邵飘萍、陈布雷、张任天、邵元冲、蒋尊簋、蒋百里、陈独秀、许寿裳等均毕业于此校。另外,林启还办起了蚕学馆,也即浙江丝绸工学院之前身。
养正书塾建于1899年,林启将圆通寺改建的。养正取之于“蒙以养正圣功也”之义。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01年,改名为杭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是现在杭州高级中学之前身。
清末民国时期,杭州的办学风气甚盛,所办的学校遍地开花,光是罗列就有一大串,如两级师范学堂、杭州女学堂、武备学堂、法政学堂、省立中等工业学堂、中等农业学校、安定中学、宗文中学、蕙兰中学等几十所。从这些学校的名称来看,就能看出杭州当时的教育事业是如何的发达,教育之风又是如何的炽盛!
1928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杭城西子湖畔,创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林风眠为校长。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1958年,定名为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已是当今国内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之一。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如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艾青、常书鸿、关良、李苦禅、王朝闻、邓白、吴冠中、赵无极、陈之佛等。
现在的杭州,已经是大学之城了。杭州城中或在下沙的大学,星罗棋布,其中,浙江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是全国著名的两所大学。
杭州是个学习之城,自古至今,杭州人都在湖光山色中学习。终身学习,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已在杭州初步完成,杭州处处是求知的乐园,图书馆、书店、书亭、书市林立,使得杭州成了全国性的图书出版、发行流通的集散地之一。
才知道,杭州人的学养,是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积累起来的。从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杭州人更富学养了。杭州何处不可读,读南宋石经,可以读出一部传统文化;读西湖山水,可以读出一种恬淡幽雅;读民族英雄,可以读出一腔爱国热情;读西湖太守,可以读出一份爱民之心;读弄潮儿,可以读出一股创业的豪情与勇气;读茶楼画舫,可以读出一份闲情逸致;读林和靖黄公望,可以读出梅花般的坚韧与冰雪般的操守;读洪皓读朱弁,可以读出一股浩然节气……
做一个杭州人,幸福,知足。做一个读书的杭州人,智慧,冲和。
杭州人一直在书院的书香里熏染着,那一份学养,会随着日月的变迁,更富醇郁,更富灵动。
捧读西湖山水间,此番闲情谁能得!
学在杭州,决非虚言!不信,杭州人备着茶水,等你前来阅读。
读山,读水,读城,读人。
如果愿意,你还可以读自己的内心。这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杭州人的学养正通过你的内心而滋养出一大片洁净的莲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