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年轻人中,说起人人网、新浪微博、豆瓣社区等大型社交网络,也许不知者甚少。网络社交凭借它的便利性与虚拟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着,而这其中,在校学生所占比例不在少数。这些90后甚至是00后的学生从小就由互联网伴随着长大,交朋友、浏览信息、表达见解、甚至种菜养动物都能在网络上完成。在他们眼中,虚拟的网络社交已然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社交:网里网外看世界
本报记者 董颖
学生眼中的别样世界
几天前,杭州绿城育华第八届国际文化节现场,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写着“人人网赞助”的两条巨型横幅。
“和人人网的合作是我们学校一位高一年级男生联系上的,人人网专门制作了网页宣传我们这次文化节,还给我们提供了奖品赞助。”一位正在帮忙张罗的学生告诉我们。
周正汉,就是这位同学口中的人人网“联络员”,目前是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高中部文体委员。
“两年前,我就被人人网选为学校代言人,跟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小周告诉记者,当时还是初中生的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参加了选拔赛,通过初试、复试,终于顺利当选。“每个学校只能有一位代言人,那时觉得能选上非常自豪。”
“在初中时就是给人人网写些日志什么的,这次文化节的合作完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就成了。”
小周和同学口中的人人网,就是一个大型的虚拟社交网络,为整个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提供SNS社交网站服务。它可以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一个互动交流平台,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
绿城育华这是首次通过人人网的窗口宣传国际文化节,“很多国外学生,还有曾经在我们学校上过学的中国学生都纷纷通过这个窗口了解活动的进展,仅是对学校的祝福留言就有1000多条。”看到由于自己的努力而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周正汉非常兴奋。
“人人网还给我们开了一个网络状态墙功能,在校的任何学生都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通过网络发布到这个虚拟墙上。”学生会小张说到这面虚拟墙时有些腼腆,细问下,原来不少学生都通过这面墙来表达对异性的爱慕之情。“老师看到只说了‘别具风味’四个字。”
的确,人人网在学生中的影响不可小觑。
记者在杭城的一所高中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30位学生中有28位知道人人网,24位经常使用,16位每天上载更新内容。
“人人网可以找到很多以前的同学,这样就轻而易举地给我们建立起了一张关系网,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非常有益。”杭州高级中学高三学生黄凯几乎每天都要登录人人网,与自己的同学、朋友联系。“我高中毕业后打算去英国读书,这几天刚好联系上一个初中就去了英国的小学同学,他现在正在帮我弄一些准备材料,对我帮助很大。”
初中生莉莉同样也是每天登陆这个社交网站,“每天早上一打开手机就会先浏览一下人人网上好友的留言和状态,回复一些评论什么的。”杭州江南实验中学初二(1)班的莉莉每天早上大概要花费二十分钟的时间处理人人网上的各种信息和浏览新闻等。
除了人人网之外,学生们还对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豆瓣网等社交网络感兴趣,只不过他们选择了一种省力的方式去维护,“在人人网上的信息都可以同步到其他社交网络,这样不管是哪个网络的朋友都不会漏掉,很方便。”
的确,等这些90后、00后的孩子长大,他们的社交方式将会与他们的长辈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交友不再呈平面化,不再拘泥于面对面、写信、电话、短信这些方式,而是会呈现出一张立体化的网络,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老师眼中的沟通工具
杭州江南实验中学的莉莉还告诉记者,不仅学生们玩人人网,学校的老师们也在赶这个“潮”。“我知道初一年级的一位班主任经常给他的学生留言,有时候讲笑话,有时候指导学习,他们班的同学可崇拜他了。”
“80后的老师教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跟他们套近乎,让他们觉得你不陌生,不会以说教的方式出现,这时,社交网络就成为了最好的媒介。”这位班主任工作时间不长,但不论是虚拟空间还是真实空间都能跟同学打成一片。
无独有偶,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的小曾辅导员早在2009年就注册了人人网,“那时候学生间非常流行这种社交方式。”小曾老师告诉记者,注册的第二天,他就发现有200多条好友验证等着她通过,“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虚拟网络的影响力。”
曾老师用人人网,很少更新自己的信息,大都是跟学生之间的沟通,比如,小王今天又睡过头了没去上课,已经是这个星期第三次了;小李两个月里换了三个女朋友;小张最近的状态比较低沉消极,可能家里出了什么事。
“别看这些事小,这可都是辅导员需要掌握的情况,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非常有用。”去年,看着微博的蓬勃发展,曾老师也注册了一个,目前,她的粉丝已有1000多人,“每每看着这些在校学生或是已毕业学生的信息,我都感到非常满足。”
“其实,我们很希望跟老师在虚拟空间上聊天,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说着面对面不可能说出来的心里话。”浙江传媒学院广电新闻专业09级学生梦怡曾在大二时因为失恋,一度想不开,“那时候谁都不想见,只想一个人自暴自弃。后来,曾老师不停地通过人人网给我留消息,鼓励我。等我好了之后,她当面一个字都没提过,就像没有这件事一样,让我非常感动。”
的确,网络社交超越了空间,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它超越辈分、年龄、职业等,提供了平等交往、广泛联络、自由活动的平台。让交际不再有所顾忌,在网络交往的新空间,可以突破现实交往中的角色限制,让学生和老师的师生情能更加真实地表达出来。
危机犹存的网络社交
杭州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小李,患了社交恐惧症。这种病又被叫做社交焦虑症、“见人恐怖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小李大一的时候只是有些腼腆,就是爱上网,经常通宵。”班主任郑老师对小李的退学非常惋惜,“他很喜欢虚拟的社交网络,听说还是几个论坛的版主,但就是在现实生活里不爱说话。到最后,他不跟同学说一句话,就连吃饭都是在网上叫外卖。”
“目前,社交恐惧症患者普遍偏年轻,大部分集中在16岁至25岁之间,也就是80后、90后的人为多。”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姚洁老师分析道,之所以80后、90后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主要因为网络时代导致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减少。另外,先天性格也是影响因素。特别是,现在的80后、90后人群,都比较自我,且都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比较差,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久而久之便会在社交问题上出现障碍。
相比于社交恐惧症,虚拟网络中的虚假因素带给学生的危害可能更大。“在虚拟空间的交流中,你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只能靠想象,这种想象很可能会误导自己的判断,让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有机可乘。”杭高的黄凯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的确,学生通过网络社交网站被骗的新闻不绝于耳,那么,学生应该如何去正确地对待使用网络社交这一新生事物呢?
“人人网里的信息就比较真实,注册的时候都要求实名制,输入身份证号,另外,我们找的基本都是自己的同学,是真是假聊几句就知道,不容易上当。”绿城育华的周正汉同学对此并不担忧。
对此,学校高中年级组组长陈守林老师并不认同,“学生通常考虑事情比较简单,容易相信人,在这方面老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
“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补充,是一种交流工具,”一位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教师这样说道。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有效工具。只有这样,才会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寻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轻易地被网络上的花花草草所吸引,才能做到“信息节食”,做到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