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杭州西湖区新建改建124个健身点——

健身苑里看民生

  本报杭州11月9日讯

  记者 戴睿云 通讯员 马悦 孙亦娴

  考察团成员

  郑八月:转塘镇南村村民

  张 杰:西湖区体育局副局长

  缪全通:转塘镇社会体育指导员

  袁 斌:双浦街道袁家浦村村民

  新建改建100个健身苑点是今年杭州市西湖区人代会的一号议案。目前,西湖区124个健身苑点已完成新建改建任务,本报与西湖区体育局近日共同组织民生考察团,实地走访了两个更新完成的健身苑,亲身体验了一番。

  村里建起小足球场

  考察团首先来到了转塘街道南村村。走进村口,就能看到两个灯光篮球场以及露天摆放的数张乒乓球桌。绕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是绿树环绕的公园。公园内各式户外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还能见到不少呼啦桥等新式健身器材。据村干部介绍,公园里有39种健身器材,其中24种是今年添置的。

  “我最喜欢的是刚建好的五人制足球场。”郑八月领着我们参观绿草茵茵、还有围栏保护着的小足球场。郑八月自豪地说,这个足球场建好后,他每个星期都要踢一次球。每次穿上整套的球衣装备在球场上奔跑时,郑八月都感觉自己年轻不少,特别有活力。

  “健身苑里建起足球场,这在西湖区也是第一家。以后希望条件允许的地方建起更多。”张杰介绍。他说,这个村的健身苑提升工程今年共投入70多万元,包括新建足球场、篮球场以及更新添置健身器材、室内外乒乓球桌等,还得到了市里的资金支持。

  随着各种球类场地、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健身苑的使用者。团员们认为,孩子们的安全监管成为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缪全通认为,各级政府不仅要对全民健身工程进行硬件一次性投入,还要有后期持续的支持,例如灯光篮球场、足球场产生的电费,政府就可以适当进行补助,鼓励使用。

  升级完成,还想扩容

  团员们来到另一个更新完成的健身苑——双浦街道袁家浦村健身苑。去时正值下雨,虽然村里健身苑广场上的两个篮球场和一个500平方米的宽敞舞台笼罩在细雨中,我们仍然能想象出平日傍晚的热闹。

  “今年村里花了十多万改造了广场下面的下水道,就算白天下大雨,也能很快排水,晚上放晴,居民们就能来锻炼。”村党委书记袁加钦说。

  虽然健身苑挺气派,团员们可没放过里面的缺点。“因为我们村离这里不远,我也常来这里转悠。我就发现这里的健身器材下面没有铺装塑胶地面,这样居民健身时还是有安全隐患。我们村里今年都装好了。”郑八月毫不客气地说。

  “其实,我们也考虑到这点了。这个月,我们计划完成这项工作。不仅要铺装塑胶地面,还要为两个篮球场铺装塑胶地面,让居民运动时更安全。”袁加钦立即打消了团员们的顾虑。

  这两年,健身苑的建设,让袁家浦村重新找到了“中心村”的感觉。“2008年村里投入近百万元建设健身苑以来,附近四五个村的居民晚上都赶来这里休闲锻炼。大家反映,健身舞台还不够大,我们打算扩大到八九百平方米。”村委会主任袁小明说。

  逐步满足个性化需求

  一圈考察下来,考察团团员们提出了许多着眼长远的建议。缪全通说,目前的社区健身苑点,可以一定程度满足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需求,但是对于像他这样身强力壮的人来说,就显得有点不足了。缪全通建议可以新建一些公益性的室内专业运动场所,方便村里的青年人健身。

  袁斌也有着类似的建议:“遇上雨天,再大的户外篮球场也只能空着。”他希望街道能建一个室内的活动场所,这样运动就可以风雨无阻。

  “这些居民的建议都很有价值,我们都要带回去,好好研究。对于团员提出的球场灯光电费的补助方案也已出台,一个篮球场一年补助1000元。”张杰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健身苑里看民生 2011-11-10 浙江日报2011-11-1000008 2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