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雷森根的人生“跳跃”

  本报景宁11月2日电

  记者 陈宁 报道组 叶尚蓉

  这是一间改造而来的练舞房,不到50平方米,没有木地板,没有讲究的音箱,房间里堆满各种手工制作的演出道具。

  悠扬山歌起,灵刀齐挥舞,地镜前,雷森根挥手臂、踏舞步,8名年轻男演员跟着他跳起《祈福灵刀》。

  畲族本土舞者雷森根一直小有名气,他是首位登上人民大会堂的景宁籍舞蹈演员,“三月三”大型歌舞晚会的总舵手总导演,也是畲族歌舞编排第一人。由雷森根创作的舞蹈《祈福灵刀》,已数次登上舞台,并夺得过国家级、市级3个金奖。

  而雷森根只是浙江省畲族民间艺术团一名普通团长。常年劳累,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再适合剧烈运动。告别舞台后,他走上了另一个舞台,带着他的艺术团,开着大篷车走遍乡镇献艺,默默地守护着畲族舞蹈。

  艺术团今年文化下乡60多次,走遍了景宁每个乡镇,甚至还去过自然村。团内人手少,演出任务重,一辆演出大篷车,到了乡下搭台布景、服装音箱,每件事雷森根都得亲自上阵。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要将一台包含舞蹈、歌曲、小品、三句半等各种节目的演出从头至尾安排妥当。

  演出开始了,观众席里,雷森根挤到舞台正前方,举起手中相机连按快门。“只要有我的演员在台上,我就会为他们拍下每一场演出。”在雷森根的电脑中,有上百个照片文件夹。

  30年的畲族舞蹈岁月,创作、表演过多少舞蹈,雷森根没有算过。他和他的畲族民间艺术团先后参加了全国、省、市各级舞蹈汇演及比赛,共获得了60多个奖项。

  雷森根对舞台有着深深的怀念。采访过程中,他饶有兴致地给记者摆起了坐蹲步和悠荡步两个畲族祭祀舞蹈的基本步伐。

  “这些舞步我一辈子都不会忘。”眼前的雷森根已经52岁,是景宁县王金垟村人,受村子里浓厚畲族氛围的熏陶,雷森根从小热爱舞蹈。1980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在北京举行,他被推荐代表畲族参赛。经过层层选拔,这个初出茅庐的农村小伙子过五关斩六将,最终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他担任主角的舞蹈《新女婿》一举夺得比赛的最高荣誉优秀奖。

  载誉归来,雷森根被云和县文化馆看中,成为一名正式的舞蹈演员。1984年,景宁设县,他毅然回到家乡,加入畲族民间艺术团的前身——民族文化工作队。

  一晃几十年,但他编舞的最大灵感仍来源于原汁原味的畲家生活:舞蹈《畲山夏夜》重现了儿时下田捉泥鳅的场景,《选种歌》、《戏赤郎》改编自畲族传统婚嫁,广场舞《木拍灵刀》中的灵刀为畲族祭祀时所用的道具……

  在雷森根的记忆中,儿时的村子里,每个畲族人都能唱上几句祝酒歌、跳上几段畲家舞,家中父亲是跳祭祀舞蹈的法师,奶奶是唱山歌的赤娘,“我选择走这条路,和他们有脱不开的关系。”

  让他庆幸的是,如今28人的艺术团中,有三分之二的非畲族演员,他们也和雷森根一起,在为自己热爱的民族舞蹈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雷森根的人生“跳跃” 2011-11-03 2195558 2 2011年11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