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日式种植法给我们带来绿色生产生活经验

一只番茄的“安吉实验”

  每周二和周四,安吉县高山村葫芦井蔬菜合作社农民吴仕荣格外忙碌。

  除了日常的农活,他还要给田里18个品种的日本番茄拍摄照片,上网通过QQ,将照片传给另一端的日本农业专家高见泽宪一。44岁的吴仕荣,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本是个种田的“粗人”。几个月前,他硬逼着自己学会用QQ聊天、传送图片。

  这一改变,都是为了15亩即将跨越重洋的日本番茄。

带着图纸种番茄

  今年3月,日本一家公司以每亩8000元的价格“买断”合作社15亩土地和日常劳务支出,将日本番茄试种到了高山村。这些生长在海拔740米高山上的番茄,从扦插、施肥、除虫到采摘,不仅使用日本产的幼苗、化肥、杀虫剂,种植和管理方式也和以往大不相同。

  这里的小番茄,到底怎样与众不同?它们如何走出高山,远渡重洋销往日本?日式种植法的背后,是怎样的农业理念?它如何悄然影响了中国的农民?带着疑问,记者前往安吉高山村,在这片番茄基地里一探究竟。

  刚到塑料大棚门口,浓郁的番茄香味就扑面而来。

  三垄番茄列队排开,大片青翠欲滴的叶子,红色、黄色、青色、褐色的番茄果掩映其中。

  仔细观察,每株番茄间隔60厘米种植,斜向牵引着固定在番茄架上。一株苗固定在一根杆上,与地面呈45度角倾斜。番茄果顺着藤蔓自然下垂,不会扭伤连接果实的茎,保证养料顺畅输送。枝蔓较低,更便于采摘。

  60多岁的范青根是种植日本番茄的农户之一,此前,他有十年的番茄种植经验。但这种“斜向牵引”的种植方式,还是让他惊奇不已。

  “我们原来种植的菜番茄,就是中间固定一根竹竿,把四五棵苗往上一捆扎,哪里有这么多讲究。”范青根说,日本专家高见泽宪一在安吉指导他们种番茄时,是带着图纸来的。每株的间距要用皮尺量过,幼苗倾斜的45度角也是比着大三角尺固定位置。当第一批番茄苗运到基地时,范青根彻底傻了眼,这些苗居然都种在营养钵里。

  眼下,18个品种的日本番茄分布在21个大棚之中,已经熟透了的番茄品种中,个头最小的只有龙眼大小。记者分别摘下几个品种尝尝,番茄的表皮既薄又脆,甜鲜多汁,肉质饱满,与平时吃到的酸涩、空心的番茄大不相同。

  “国产的番茄糖度一般只有4至6度,而日本番茄的糖度可以达到10度,像柑橘一样甜。”吴仕荣介绍说,与中国农民勤快浇水的种植方式不同,日本的农业专家强调让番茄植株经常处于缺水的临界状态。“知道新疆的水果为什么那么甜吗?昼夜温差大,还有就是吸收水分少。日式番茄种植法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吴仕荣还提到,以前当地生产菜番茄时,为了提早上市,经常还没成熟就提前采摘。现在则要求必须等果实成熟后才能采摘,绝不能使用催熟剂。

番茄走进概念店

  在18个番茄品种之中,吴仕荣最喜欢的是“爱丽”、“爱嘉”、“桃太郎”三个品种,它们不仅产量高,抗病虫效果也好。今年试种植完毕,他要主打这三个品种,还要把15亩日本番茄扩展到50亩。

  吴仕荣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试种植阶段,日本番茄因品种不同,亩产量大致为8000斤至18000斤,最低的收购价是每斤4元钱。原来亩产1万斤的国产菜番茄,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每斤2元钱。“也就是说,生产1斤日本番茄,就可以和原来产2斤菜番茄的收入相当。”吴仕荣还说,因为在试种阶段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山地番茄一年只能种一季。等条件成熟,他将逐渐引进日本先进的恒温大棚和无土栽培技术,日本番茄可以一年种植三季时,亩产将达到3万斤。

  高山村的日本番茄成熟后,采摘后会流向哪里?

  它们按品种以每箱30斤大小包装,然后全部运往江苏太仓的铭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那家公司把番茄按照品质、外观分出不同档次。品相较好的番茄就被制作成西红柿鲜果礼盒、餐厅果盘及蛋糕甜点的配料,较差的番茄则被制成番茄酱、番茄汁、番茄啤酒等。

  这家位于江苏太仓的加工厂,由日本“Brand Japan”与“Seiko International株式会社”共同投资创办。铭品餐饮负责人黄敏强表示,随着后期工艺的不断改进,这批安吉产的番茄鲜果和加工品将出现在日本的超市里,以相当于每公斤30元人民币的价格销售。

  “当然,在中国建立日本番茄的生产基地,我们的目标市场最终还是瞄准中国。”黄敏强说,在日本,有世界上第一家以番茄为主题的专营店CELEB-DE-TOMATO,不仅出售各式番茄,餐厅还直接烹饪各式番茄菜肴,在日本国内很受消费者青睐。那里精选出近百种番茄,精工细作,使番茄成为了一种艺术品。

  黄敏强透露,绿色番茄概念店将会出现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以追求健康品质的高端人士为客户群,安吉等地生产的日本番茄将会作为店铺里的主要货源。

  “到那时,安吉生产的番茄,它的附加值就远不止在日本超市每公斤卖30元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了。”黄敏强说。

种菜之前先育人

  安吉县章村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潘冰峰介绍说,日本公司在选址种植番茄时,要对村庄的海拔、气温、日照条件、降雨量、无霜期等数据进行精确考察。“也只有高山村,才勉强符合他们的要求。”潘冰峰解释,高山村最多只有200亩基地可以种植日本番茄,这与日本人原来预想的500亩有些差距。

  “他们做起农活来,真是精益求精!”和日本专家接触最多的吴仕荣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前段时间“梅花”台风过境浙江,高山村也受到了影响。一些大棚被台风破坏,3亩多日本番茄因为淋雨而先后发病。“本来是可以用农药治好的,但最终3亩番茄还是被我们放弃了。”吴仕荣说,他把3亩发病番茄的照片发给高见泽宪一,对方觉得大面积使用农药会影响番茄的品质。

  在日本番茄的生产过程中,杀虫剂、杀菌剂、化肥也有明确的用量限制。吴仕荣说,“我们以往生产番茄更追求亩产量,很少考虑番茄的品质口感。原来菜番茄每亩种植2000株,现在日本番茄只种1000株,但人家的产量也并不低!”

  “他们还非常舍得投入。国内普通的地膜也就是200元/桶(大概可以覆盖5分地),而日本人用的地膜在市场上要卖到1400元/桶。”农户们说,这种昂贵的地膜,不仅可以保持水土、防止肥分流失,还可以分解,不会对周边造成污染。

  日本有句农业古训:“种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他们的种植采取与自然相融合的方式,与当下很多种植方式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不以追求数量为目标。黄敏强说,目前在安吉实验的种植模式,符合自然和生态的规律,时时刻刻都将消费者的健康考虑在内。

  “这15亩番茄,是我的宝贝,没想到能从这里学到这么多的道理。”吴仕荣一激动,脸红得像番茄。除了下一阶段将日本番茄扩种到50亩以外,他心底还藏着一个更大的愿望——将这样的日式种植理念引入到其他蔬菜水果的种植中去,在安吉的深山里打造一片高品质农业基地。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一只番茄的“安吉实验” 2011-11-01 浙江日报2011-11-0100007;浙江日报2011-11-0100008;浙江日报2011-11-0100009;浙江日报2011-11-0100011;浙江日报2011-11-0100012;浙江日报2011-11-0100013 2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