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何许人也?。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称为“西方传统美术史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影响,不仅仅限于艺术史学科,更是泽及整个人文学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术纪念讲座,今秋在杭州拉开序幕。其理想是追赶驰名世界的纪念讲座,成为城市艺术地图上的学术地标。其精神是延续艺术大师开放、严谨的文化风貌,让艺术走进百姓的日常世界。
杭州,“贡布里希”来了
纪念讲座其事
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城市,巴黎、罗马、纽约、维也纳、伦敦、上海……每座城市都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在工作之余,市民们可以去聆听交响乐与歌剧,参观美术馆与博物馆……也可以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与交流。一座伟大城市的日常世界,应该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人类文化史与思想史上,学术纪念讲座的传统源远流长,这些驰名世界的纪念讲座正如学术地图上的一座座地标,也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品格的象征。剑桥大学的“丹纳讲座”(the Tanner Lectures)、牛津大学的“斯莱德讲座” (the Slade Lectures)、哈佛大学的“诺顿讲座”(the Norton Lectures)、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讲座”(the Bampton Lectures)、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的“梅隆讲座”(the Mellon Lectures),早已成为促进人文价值领域的研究和思考的国际知名论坛。围绕着这些讲座,发展起了世界人文领域一系列的学术重镇与魅力城市。杭州这座“艺术之城”,也应该拥有自己的高端艺术讲座。
早在1997年,中国美术学院就创办了“潘天寿纪念讲座”,第一次邀请的主讲是国际著名艺术史学者高居翰先生。高居翰先生曾是1979年哈佛大学的“诺顿讲座”、1991年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讲座”的主讲人。那一年,他在杭州以“中国艺术史中的诗意画传统”为题所做的讲演,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现在,学院重新启动“潘天寿纪念讲座”,并设立“贡布里希纪念讲座”,确立一中一西、中西互动的研究格局,以中国美术学院为核心,建立国际一流的艺术、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同时也为浙江省打造两个国际学术研究的高端交流平台。这两项讲座非独为研究潘天寿、贡布里希而设,也不仅仅只是为了纪念,其主旨在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开放的学术胸怀,国际的学术眼光,呈现世界范围内艺术史、文化史、艺术心理学、视觉文化、国际汉学以及中国画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这些领域的实验性思考和研究。由此,杭州这座城市,将会拥有以艺术为名的两个高端讲座。
本次“贡布里希纪念讲座”,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院长和古典传统史教授查尔斯·霍普[Charles Hope]先生,将主讲有关文艺复兴研究的伟大专题:“乔尔乔内与欧洲艺术史的发展”(Giorgio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art history)。整个开放性讲座分为四讲,查尔斯·霍普教授将把自己近几年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首次向全世界发布。
艺术城市其美
杭州,这座城市,因了美丽的西湖,也就有了无数的故事与传奇。历代文人墨客,艺术家与学者们都爱在这湖山之间浅吟低唱,诗赋书画,竟留下多少佳话!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史教授范景中先生,就曾在一篇短文中,为自己热爱的西湖写下一段美文:
昔人写西湖之美,东坡诗固脍炙人口,堪称绝唱。袁中郎写六桥春色,述及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落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至若张宗子写七月半曦明之景,于月色苍凉之际,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亦足发人遐想。求之于画,或绘山容水意,窈窕通明;或绘杨柳一络,逶移临风;或绘堤上艳卉,花片沾衣,染映湖水,作胭脂小浪。盖湖光点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尽夺画家之目睛也。
西湖与艺术如此相契,难怪1927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在上海主持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就提案选址杭州西湖来筹办国立艺术大学。1928年的3月26日,西湖初春,国立艺术院在孤山罗苑举行开学典礼,教职员工三十余人,学生七十余人,来宾多人,欢聚一堂。蔡元培发表演说:“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藉以真正完成人们底生活……学校是以研究学术而设的。”蔡元培之所以选址西湖,是因为他相信这座城市,因其湖山和人文所聚集的那种艺术品质,爱美的人受着西湖优美山林风景的熏陶,自然会得到美的精神与纯洁的人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国立艺术院的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撰写了一篇小文章《美术的杭州——为时事新报新浙江建设运动特刊作》,给这座城市描绘了一个“艺术之城“的蓝图:
……一、划西湖为文化艺术区,建筑大图书馆,美术博物馆,使中外游人一接触西湖即如已触及中国固有之文化与艺术……三、恢复一切古代的建筑,并增加保护古物之建筑,使西湖成为伟大之美术博物馆……五、鼓励有关西湖之美的文艺描写及艺术表现,使西湖之美藉以表扬;六、加重西湖工程局之职权,并聘请海内外艺术名家,从事于“美的杭州”之设计……
这座城市的人们,一定都会记得断桥上那段缠绵悱恻的浪漫故事,记得那西泠桥畔油壁香车苏小小的如烟往事……但是,这座城市也应该记得我们曾有的“艺术之城”的梦想。这个梦想,散入山水深处,弥漫在来来往往的游人世界,绵延至今。今天的西湖,同艺术可谓更加相濡以沫: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一所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一直深情回望着这片湖山。新建的浙江美术馆,艺术展事不断,在西湖一角已渐有气象。孤山上,西泠印社静静地守在林木茂盛的小山之中,一旁的西湖博物馆与西湖美术馆令游人常有山水与艺术相互交融的体会。而那些散落在湖山楼阁中的书画佳作,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发人遐想。
杭州,你的骨子里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的风格。然而,在今天,你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吗?
贡布里希其人
公元十三世纪,据说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曾来到杭州,在他著名的游记中惊叹,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他在书中写道,杭州“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这里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现在,马可波罗的雕像就立在西湖边,上面铭刻着这位意大利人所惊叹的杭州之美。一个远方的,异域的旅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成为我们这所城市日常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像马可波罗这样的人,其实还有很多。E.H.贡布里希就是其中的一位。贡布里希是一位享誉国际学术界的著名艺术史家与人文学者,曾荣获英国王室荣誉勋爵、爵士、英国功绩勋章、W.H.史密斯文学奖、法兰西学院骑士勋章、科学与艺术功勋章、歌德奖章、黑格尔奖、国际巴尔赞奖、不列颠奖等众多荣誉。他1909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1936年起就职于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2001年贡布里希在英国逝世。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称为“西方十九世纪后期传统美术史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大师”。现在,这位人文学者的“书房”,因他本人生前的意愿,落户在杭州这座艺术之城。2007年12月21日,通过范景中教授与许江院长等人的努力,贡布里希爵士的4000多册艺术史相关藏书、著作和书信、手札,以及生前使用过的书架、座椅、打字机等,正式捐赠给中国美术学院。这是何等殊胜的因缘啊!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关系渊源很深。1930年,还在维也纳大学攻读艺术史的贡布里希,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题目是《一首中国诗译成德文的一些可能性》,这首中国诗就是李白著名的《静夜思》。贡布里希尝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文体来翻译这首小诗,探讨语言与文体的问题。他的母亲是维也纳大学的音乐教授,她有一个很喜欢的中国学生,名叫李惟宁。贡布里希意识到中国艺术的精雅与伟大,使他很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望,甚至曾一度开始学习汉语,但因为难度很大而作罢。五十多年后,他的中国情结终于得到了实现。因为,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学院对于贡布里希的学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以贡氏为中心译介了大量西方艺术史的学术成果,其中包括《理想与偶像》、《艺术的故事》、《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图像与眼睛》、《艺术与错觉》、《秩序感》、《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等著作,这为中国艺术史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照,同时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人。这些著作的影响,不仅仅限于艺术史学科,更是泽及整个人文学科。同时,贡布里希先生也与杭州有了奇妙的亲密感情,他和这个城市的艺术史学者范景中、曹意强等教授建立起非同一般的学术关系。他生前多次表示,希望来杭州访问与讲学,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1994年,贡布里希先生表示愿将自己家里的藏书捐献给中国。
2008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特辟“贡布里希纪念图书室”,用以珍藏这批宝贵的文献、实物,供学者阅览、研究之用。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学院院长约翰·艾肯说:“以后人们研究贡布里希,恐怕要到中国来了。”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教授萨拉·马哈拉吉教授感慨地说:“这是伦敦大学的巨大遗憾,但是从全球眼光来看,贡布里希的衣钵来到中国,或许可以给国际学术界带来一个更加动人的未来”。哈佛大学艺术史教授伊安·格斯克先生也表示:“这是一个象征,一个重要的起点,是中国与西方学术进行对话的一种新的方式,我们期待着中国对西方经典学术做出自己的诠释和基于中国文化立场的推动。”在未来的长期时间中,贡布里希的学术面貌仍然是开放的,也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年轻学子从贡布里希的思想中汲取学术资源。
2011年11月2日,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将启动“贡布里希纪念讲座”,同时举办“艺术与学术:恩斯特·贡布里希的知识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众多的海内外学者共同讨论艺术史、文化史等人文学科领域的问题。历史,就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又一次让遥远他方的学者与其学术思想,与我们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而杭州,因为艺术及其历史,有了别样的气度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