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图画志

文章导航

王冬龄:健笔湖山十景新

  当年郁达夫在楼外楼喝得兴起,面对湖山,慨然赋诗:“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此前袁枚也曾对景浩叹:“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捧”也罢,“扶”也罢,说的都是景与人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西湖美景开启了文人的灵性之窗,文人的咏唱为西湖增添了隽永内涵。自从南宋形成“西湖十景”,历代文人墨客流连沉醉,陶冶性情,激发灵感,留下了数不清的绝妙好词,法书名画,为西湖添彩彰名,也使得自己的艺术和湖山同在,流芳后世。提起西湖,人们会情不自禁联想到苏东坡、白居易、林和靖、杨万里、柳永、张岱等描写西湖的高手;联想到刘松年的《西湖四景山水图》、马远的《杭州风景册页》、李嵩的《西湖图》、《钱塘观潮图》、夏珪的《西湖柳艇图》等经典西湖画图。“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杭州西湖之美,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文。

  为西湖留下墨宝的书法家也很多,大都采用抄录前人西湖诗文或自作西湖诗文的传统书写方式。这既是书法家的特长,也是表现形式上的局限。最近获观王冬龄先生因西湖申遗成功而创作的《西湖十景》,顿觉眼睛一亮,血脉贲张。这组书法作品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描绘西湖,有效地拓展了书法的表现领域,为西湖增添了“新十景”,为艺坛带来新风光,也使他的艺术创作生涯进入了一个新境域。

  王冬龄坦言:“我出生在一个苏北小镇,幼时从年画中看到西湖,便充满向往之情,后来读到不少描写西湖的诗词,更是神往不已。1966年第一次到杭州,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西湖,面对湖光山色,心胸豁然开朗。当时想,若能有幸到杭州生活,就是做一个清道工也心甘情愿啊!后来幸运女神眷顾,考上了浙江美院首届书法研究生,得以与西湖朝夕相处。西湖真是艺术家的天堂,我曾留美四年,最难忘的还是西湖,最后毅然选择返国。‘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啊!”

  王冬龄心里装着西湖,梦中恋着西湖,易感的心灵接受着湖光山色的滋养。他早就有意创作《西湖十景》,以表达他对西湖一往情深的衷曲。2003年“地之缘:亚洲艺术展”在杭州举办,王冬龄打算创作构思已久的《西湖十景》,但许江院长指着美院雕塑系的一面墙,建议道:“你就干脆写一面墙吧!”于是就有了享誉艺坛的巨幅狂草《逍遥游》。一晃8年过去,最近西湖申遗成功,再次点燃了王冬龄创作《西湖十景》的激情。酝酿已久,深思熟虑,欲罢不能,一气呵成。

  曾经有多少人写过有关西湖的书法啊!王冬龄与众不同,采用“照片和书法、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西湖,将古与今、形与神、诗与画、文与韵、人与景有机融合在一起。它是一组书法作品,因为它是书法家以书法为主要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它又不仅仅是书法作品,它给人的视觉享受除了书法,还有摄影、绘画、设计、文学等多重艺术因素。准确地说,它是一件带有浓郁当代艺术色彩的最能体现当下特色的书法艺术作品。

  王冬龄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书法家,尤以狂草驰誉书坛。但他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位传统书法家,而更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当代书法艺术家。他深感书法应该融入当代社会,切入时代脉搏,在中西交汇中获得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用现代艺术观念进行书法艺术的革新,从而使古老的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独领风骚。这些年来,他左冲右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传统书法、现代书法、抽象水墨三者并举;现场创作大字书法;将现代歌词、新诗、微博引入书写领域。而《西湖十景》,则是一次综合性的现代书法创新实践,也是他学养、才情、智慧、技法、趣味的一起集中迸发。

  先简单描述一下王冬龄的《西湖十景》。每件作品均以王冬龄自己拍摄的照片为基调,一米见方,上面用墨汁、丙烯、金粉、银粉等书写古人描绘“西湖十景”的诗词,根据景色和意蕴、色调不同,分别采用篆隶楷行草等不同书体,布局各有不同,气局天然混成。

  《苏堤春晓》:基底如抽象画,红花绿叶虚化。“苏堤春晓”4字用狂草书写,占画面大半空间。左侧草书,写的是明瞿佑《摸鱼儿·苏堤春晓》词句:“望西湖柳烟花雾,楼台非远非近。苏堤十里笼春晓,山色空濛难认。”

  《曲院风荷》:基底为六月荷花,水光潋滟,倒影如画。“曲院风荷”4字用金粉书写在画面下方,上端天空处写杨万里《清晓湖上》:“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红妆。都将月露清凉气,并作侵晨一喷香。”

  《平湖秋月》:基底为夜色下的平湖秋月,隐隐船影,淡淡烟花,如梦似幻。画面上方篆书“平湖秋月”,下方用草书题明聂大年、洪瞻祖两首《平湖秋月》七律。字数虽多而不显拥挤局促,宽绰有余。

  《断桥残雪》:基底为断桥雪景,积雪压在桥栏上,富有质感。桥外是冰水枯荷,以及迷蒙的远山,呈黑白色调。“断桥残雪”楷书写在画面中间,边上用银粉题写了宋陈亮词《滴滴金》,以及宋王洧诗“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待伴痕旁分草绿,鹤惊碎玉啄栏干。”

  《柳浪闻莺》:基底为柳丝阳光,亮丽明朗。中间直书行书“柳浪闻莺”4字,左侧写元明人万达甫、汤焕、于谦、王瀛柳浪闻莺诗。

  《花港观鱼》:基底为水中游鱼。中间隶书“花港观鱼”四字。左右两侧题元明诗人尹廷高、吴从先诗。

  《雷峰夕照》:基底为湖山树影与水光粼粼,上下各占一半。四角篆书“雷峰夕照”,中间是草书宋周密《木兰花慢·断桥残雪》。全词用金粉书就,嵌于树荫之中,融为一体,书法恰似“长”在景中。

  《双峰插云》:基底上方为南北高峰夕照、暮云、枯树、远山。“双峰插云”用狂草书就。题的是清人陈璨的《双峰插云》:“南北高峰高插天,两峰相对不相连。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两尖。”自然之境与诗情水乳交融。

  《南屏晚钟》:基底主图是一口悬挂着的“南屏钟”,在钟口里书写了草书《心经》,那经文恍若随着钟声悠扬地飘向四方。

  《三潭印月》:夜色迷蒙,水光迷蒙,灯影迷蒙。在一片迷蒙的底色中,右侧用银粉写了隶书“三潭印月”4字。左侧题写了元明诗人尹廷高、万达甫的诗。整个意境,有冷峻、孤寒之感。

  如果观众把这组作品简单地解读为“照片上写字”,那实在太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别具匠心。从摄影到挥毫,是一个至少持续了3年的漫长过程。3年来,王冬龄踏遍湖山,拍摄了几千张有关西湖的照片。单是西湖荷蕖的照片,就拍了上千张,雨荷、晴荷、雪荷、残荷、月荷、雾荷,四季荷花的倩影,尽收眼底。2011年盛夏的一个雨后,他兴冲冲赶到断桥拍摄荷花,忙碌了两个多小时,一身汗水,回到家里,突然发现忘了插存储卡。哭笑不得之际,突然灵感四溅,一首《人生是无存储卡的摄影》流淌而出。他的拍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美,寻找灵感,寻找与古人经典对话的过程。为了拍《三潭印月》,他等待到月满之夜,雇了一条小船前往,那情景,堪比张岱湖心亭赏雪之痴。历代的文人墨客,正是用一片痴心痴情,为湖山增添了一道道的人文之光。

  最后的书写,宛若精彩球赛的临门一脚,可谓“灵光一闪(王冬龄语)”。那天晚上,他与人小聚之后,从10点进入创作状态,到凌晨2点告一段落。翌日清晨6点起床,中午小憩一刻钟,到下午4点就大功告成了。整个过程非常顺利,那是激情的涌动,艺术的勃发,生命的升华。搁笔之后,如释重负;面对湖山,一脸灿烂。从青春年少初逢西湖,到如今年满花甲,已然成翁,不经意间45年时光倏然而过,对西湖的感情与日俱增,这10幅作品,不管属于传统书法,还是属于现代书法,都没有关系,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它们都是一位艺术家的精心之作,是一位苦恋者真情的偶尔流露,是一位登高者在一个新的峰巅回望四顾的昂首长啸。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从今往后,西湖还是那片西湖,书法还是书法,王冬龄还是王冬龄,但西湖、书法和王冬龄之间的难分难解之缘,分明已经有了一个见证,一个信物,一个让所有爱美者、爱西湖者、爱书法者都激动不已的美好结晶。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图画志 00018 王冬龄:健笔湖山十景新 2011-10-21 2185654 2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