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我给老人送外卖

  本报舟山10月12日电

  记者 王益敏 郑全庆

  通讯员 张健

  “阿姨,饭来啦。”今天上午11点,记者跟着62岁的张惠芬来到一户人家。张大妈停下电动三轮车,没来得及擦一擦额头上的汗珠,就拎起一盒粘着“王菊仙”字条的保温饭菜盒,走进屋里。

  张惠芬是舟山普陀区展茅街道螺门社区居家养老食堂的一名义工,每天负责为社区里的老人们送外卖。

  看到我们,86岁的王菊仙老人一手拄起拐杖,缓缓站了起来。

  “阿姨,快坐下吧。”张惠芬一个大步上前,放下饭菜盒,搀扶住老人。“西葫芦炒木耳、茭白丝炒蘑菇、豆腐胡萝卜羹,阿姨,你今天吃素,这些是刚做完的。”张惠芬打开饭菜盒时,一股热气冒了出来。我们刚想帮忙拿碗筷,张惠芬已一个箭步走到身后,将冲洗过的碗筷放在老人面前。

  “这几天的饭菜怎么样?”我们帮忙收拾昨天送来的饭菜盒。“很好吃,就是太多了,吃不了……”老人的语句断断续续,眼眶里盈出了泪水。她指了指桌上一个陈旧的小电饭煲,告诉我们,她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期在渔船上工作,多年前老伴去世后,她就成了一个孤寡老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平时吃的最多的是红薯稀饭羹。

  在螺门社区,7000多人口中老年人有1050个,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142人,空巢老人有50多人。“因为没有儿女在身边,有些老人的吃饭成了大问题。”张惠芬介绍,从今年10月8日开始,在多方资金支持下,村里的老人们自己动手建起了“居家养老食堂”。每位老人只要每天付7元钱,就能在中餐、晚餐都吃上两菜一汤。

  看着老人吃上了饭菜,张惠芬招呼我们一起离开。“还有四五个老人在家等着呢。”我坐上张惠芬送饭的电动三轮车,车子在狭窄的巷子里穿梭。

  张惠芬边开车边告诉我们,退休前她是一名邮递员,这个社区大大小小的街巷,她都熟悉。我们一起赶往孙奶奶家。溜下山坡,拐进一条宽不足两米的深巷。双脚一抬,已经挨着墙壁。又拐了几个九十度的急转弯,见到两间老式的黑瓦房。张惠芬提起饭盒走进堂屋,91岁的孙奶奶撩起门帘,笑眯眯地从里间走了出来。“现在有了这样的饭菜,方便多了。”孙奶奶朝着我们伸出大拇指。

  送完了15份饭菜,回到社区的“居家养老食堂”,另外两位大妈已经等在门口,一个叫江金雪,今年67岁,是食堂的负责人,掌柜财务;另一个叫张爱芬,是食堂的厨师。

  中餐已经结束,三位大妈这才有空休息一下。每天早上6点,她们就去菜场买菜,准备中餐和晚餐,再挨家挨户送上门,等到打扫完卫生,往往已是晚上六七点。他们个个儿孙满堂,本可在家中享清福。昨天晚上,江金雪的女儿还专程从定海赶回来,劝母亲回家休息,可是她执意不肯,女儿又心疼又着急,差点跟她吵起来。

  尽管很辛苦,三位大妈仍然干劲十足,江金雪说:“能让老人们过得好一点,我们很高兴。再苦再累也值得。”这个“食堂”一推出,整个社区已经沸腾了。不少还没吃到“外卖”饭菜的老人们纷纷找过来,希望自己加入。开业不到几天,送餐名单已经从最初的30人增加到40人。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我给老人送外卖 2011-10-13 浙江日报2011-10-1300008 2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