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探索——
喘息服务减重压

  让失能老人家属歇一歇——

  养老,有了喘息服务

  本报记者 张丽

  核心提示:

  据估算,至2015年,我省每5个人中就将有1个老年人,与老龄化相伴的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也在日益增多。早在1970年,美国就开始提供“喘息服务”,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的压力。西湖区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率先试点“喘息服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家有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会是怎样一种状况?

  老人自理,不可能;请保姆,太花钱;自己照顾,没时间……

  家有失能老人,显然不是一个“累”字可以形容。

  西湖区为此在全省率先试水“喘息服务”,为长期卧病在床的失能老人提供临时性替代护理服务,使原本身心疲惫、精神压抑的失能老人家属有个“喘息”机会。

探索——

喘息服务减重压

  陈爱秋今年81岁,左邻右舍都说她的气色越来越好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灰沉沉的。

  早上7时许,记者如约来到西湖区古荡街道古北社区的陈爱秋家,老人刚好晨练回来,穿着舒适的太极服,一头银发,满面红光。

  “现在老头子有人帮忙照顾,我又能像以前一样去锻炼身体了。”陈爱秋大口喝下一杯水后说。5年前,陈爱秋的老伴骆德法因中风长年瘫痪在床,子女不在身边,照顾老伴的重担就压在她一个人肩上。

  “那个时候真是苦啊,把屎把尿不说,还要看他的臭脾气。”那是陈爱秋不堪回首的岁月。丈夫中风后,因为整天闷在家里,无法自由行动,脾气开始变得古怪,经常无缘无故发火,“大小便明明可以提前叫我准备,但他就是不说,故意拉出”。

  天天起早贪黑,陈爱秋完全没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因不放心老伴一个人在家,她连买菜都是隔好几天才去一趟,平时就用霉豆腐、干菜下饭。“那时候的生活就是围着他转,早上起来给他擦洗身体,换尿不湿,做早饭;上午忙家务,照顾他;下午洗衣服,晚上收拾房间。”

  5年下来,陈爱秋因为过度辛劳,体质不断下降,骨质疏松病也越来越严重。可是老伴没人照顾,她只能一直忍着痛,没去医院接受治疗。有时候,实在痛得站不住时,她就坐在床边歇歇,等缓过神来继续操劳。

  “多亏政府照顾,现在小张来了,我这个老太婆的日子好过多了。”陈爱秋口中的小张,正是西湖区“喘息服务”助老员张冬云。经过评估,陈爱秋家庭成为“喘息服务”的对象后,政府买单,由金夕养老服务中心派人照顾骆德法,每周3次,每次两个小时。“一周6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使我终于可以好好喘口气,觉得自己就像得到新生一样。”陈爱秋说。

  目前,仅古荡街道就有67个失能老人家庭享受“喘息服务”。

困境——

失能家庭多烦恼

  在安徽桐城,因不堪忍受照顾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七旬老母亲,一名54岁男子竟在凌晨趁母亲熟睡,将柴油泼到被褥上,将老人活活烧死;

  在辽宁沈阳,一位七旬老人多病缠身,因不愿连累子女而跳楼自尽;

  ……

  一个失能老人拖累一家人。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30多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已步入晚年,我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4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家庭负担极为沉重。一旦出现失能老人,负担之重更是难以想像,甚至由此引发不少悲剧事件。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曾在一个公开会议上透露,中国老人,尤其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至5倍。在湖北京山地区,甚至出现了自杀屋、自杀洞。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患病,不愿拖累子女,选择老屋或荒坡、树林、河沟,安静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全国老龄委今年初首次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乡失能老人总数达到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

  西湖区也是如此。该区目前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8.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约1.4万人,其中失能(含残疾)老人4197人,包括重度残疾老人1082人。

  由此可见,打造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已显得非常紧迫,为此,西湖区今年专门拨款1000万元用于照护体系建设,并重点推出“喘息服务”。

  “喘息服务分为居家喘息服务和机构喘息服务两种模式。”西湖区民政局章岳定局长介绍,居家喘息服务主要在照顾者离家时,由受过训练的助老员到家帮忙,而机构喘息服务主要是将老人送到护理之家或养护机构进行照顾,时间可长可短。

  目前西湖区提供“喘息服务”的,主要有3支力量,各镇(街道)组建的公益性岗位助老员队伍、老人公寓专业护理员以及各级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护理员。全区125个志愿服务站6.3万名注册志愿者也将成为补充力量。

  作为留下街道第一批享受机构喘息服务的失能老人,88岁的吴玉堂在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住得很开心,长期照顾他的女儿也很放心:“我父亲有糖尿病,福利中心会专门准备饭菜,还有护理人员经常给他做理疗、按摩,比我们家人照顾得更专业、到位。”

思考——

养老服务待完善

  养老服务的提供,可比作正反两个金字塔: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结构是正金字塔,失能老人在最顶端;向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则是倒金字塔,顶端的失能老人虽然数量少,但需要提供最多的关怀照料。

  为此,“喘息服务”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因人员、机构、观念、运行等问题,在执行中还是遭遇不少问题。

  记者走进古荡街道嘉绿苑社区的“康乐苑”日间照顾服务中心,该中心由街道委托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金夕养老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只见里面设施完善,康复器材、洗浴室、图书室、休息室一应俱全,很多健康老人围在一起下棋、打牌等,但失能老人来得比较少。

  “也有不少人打电话过来咨询,但很多人考虑到每天要搬着轮椅上上下下,很不方便,就选择了放弃。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费用问题,虽然不多,但很多家属不大愿意支付。”嘉绿苑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说。

  一方面是日间喘息机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却是居家喘息服务的供不应求。“如今我们最大的瓶颈还是缺少居家‘喘息服务’的专业护理人员。”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重点发展养老福利机构为“喘息服务”的主力,因为他们具备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人员、设施和经验。目前,西湖区7家镇、街道养老福利机构和4家民营养老机构正在进行优化升级,以提供更全面、到位的“喘息服务”。

  法律风险也是在“喘息服务”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人咨询能否让老人进入西湖区福利中心,但相关负责人总会反复询问,老人病情如何?严重不严重。“如果真的病情很重,我们就会建议去医疗机构,我们只是起到照顾和康复作用,不可能提供治疗。如果老人发生意外,我们很难承担起相关责任。”该负责人说。

  有关专家指出,需要“喘息服务”的,多为久病难愈、情况相对复杂的老人,容易发生意外,需要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减少提供“喘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各类风险。

  对此,西湖区已为每个养老福利机构都配备了一名法律顾问,并在探索养老福利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和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进一步降低“喘息服务”的风险。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西湖区的探索尝试,将为全省失能老人的社会照料提供全新的借鉴模式。

  ■专家观点

  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先益:西湖区开展“喘息服务”,不仅可以解决失能老人家庭的实际困难,还可以为更多老人实现居家养老提供帮助,使他们不至于过多依赖养老机构。当然,开展这项服务也面临专业服务人员缺乏、服务风险防控、费用分担等诸多问题,希望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解决。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探索——
喘息服务减重压
2011-09-29 浙江日报2011-09-2900007;浙江日报2011-09-2900010;浙江日报2011-09-2900011;浙江日报2011-09-2900014;浙江日报2011-09-2900016;浙江日报2011-09-2900015;浙江日报2011-09-2900021;浙江日报2011-09-2900017;浙江日报2011-09-2900018 2 2011年09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