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今日关注

一条路,
进退两难

  买一袋米要走多远?按丽水大山深处自然村里78岁的郑永发老人的脚程,需要2个小时。

  天刚蒙蒙亮,老人便出发了,脚下一条崎岖的山路不过一米多宽,最窄的地方仅够一个人通行,石块长满了青苔,有的坡度超过了60度,一不留心就会打滑。老人走得很慢,一步三摇,让人揪心。

  “希望能把路修通!”他说,村里的老人们都等了一辈子了,始终不愿意搬下山。

  不通路的“硬伤”远不止此。

  农家山货特产运不出去,白白烂在田间地头,贫困的村民更像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就连基本生活诉求也难以满足,他们就医需要跑到10公里外的乡卫生站,小孩上学也要走十几里路。

  刺眼的对比产生了,城市里道路越来越宽,路灯越来越亮,山区百姓却连起码的水泥路也是奢求。

  事实上,从2003年至2009年,我省用于农村公路、水上康庄工程和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省补资金,就达110亿元之巨。2010年,全省农村公路里程已经突破10万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路面硬化率达到98%,农村班车通村率达到91%。

  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山区人口非常零散,修一条路开始显得进退两难了。

  遂昌湖莲村有条直通行政村的康庄公路,却只覆盖了一半人口,更多的人依然走着山路过生活。在那条山路不远处,记者还看到了一条几年前村民自发集资修建的机耕路,泥石铺就,多处有断裂后修修补补的痕迹,村民无力再硬化路面,道路经常被山洪冲垮,昂贵的“修理费”远远超过预期,“半拉子”的村道几近无力。

  昂贵的造价,亦是山区修路不能承受之重。

  遂昌县交通局副局长潘建龙算了笔账,只有行政村间的联村公路才能列入省里的“康庄工程”计划,一米路能拿到35元的补贴,这在平原地带修修还有余头,但一放到山区,石料、机器都要长途运费,修一米路起码70元,这样算来,一条十公里的通村公路花费在200万元以上了。“这个资金缺口没几个村能填得上,更遑论那些自然村间的连接线根本就排不上补助计划了。”

  “200万元又能泽被多少人?”

  有效益论者主张衡量一下投入与产出,在箍桶丘村这个数字是822人,在湖莲村就只有不到600人了。如果当地资源有限,客流量也有限,能否路尽其用,谁也不敢打包票?有人提出应该把山上的村民移下来,如果修路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城市里一条主干道人流量成千上万,而小小村道一年也达不到这个数字,违背了资源公平均享原则。

  是花巨资修路还是移民重新安置?这是两种社会价值取向的争锋。前者以人本利益为考量的重点,后者以现实效益为基点,我们或许应该更客观一点、更中庸一些。

  对很多地方来说,“要想富,先修路”是有道理的,有了路,才有“出路”,山里的资源,才能方便下山,山里的人,才能便捷出行,山里山外的信息,才能形成对流。但任何惠民举措都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现实。试想,对一些原本就资源禀赋缺乏,不适宜生活居住的地方,投入再多的资金也难有新发展。而统筹安排,集中利用,依照百姓意愿实施异地安置,是可以“突围”的。

  道路是山区居民生活需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却并不是全部,要实现真正的生活改善,生存公平,还有通水、通电、通有线宽带和完善教育、医疗等基础工程,而这些,都是山区群众想要却又很难在短期内全部实现的。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3 一条路,
进退两难
2011-09-21 浙江日报2011-09-2100008 2 2011年09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