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汽车生活

当汽车走进千家万户,逐渐被赋予日常消费品的种种属性时,
汽车也大量涌入大学校园,渗入大学学生生活

象牙塔里的车来车往

  “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一个“副作用”是,让人们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大学校园与汽车的关系已是如此密切;而近段时间,两位低龄驾车者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学生与车”: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以15岁之低龄,无照驾宝马,还气势汹汹地打人;11岁云南新生许恒瑞,通过自主招生程序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这位神童加“富二代”据称开着奥迪上学、考试。

  汽车,也大量涌入一直被称之为“象牙之塔”的大学校园,坚决而慢慢地渗入大学学生的生活。

“有车,就多了一个资本”

  在浙江,大学生考驾照早已是普遍现象。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四学生小陆说:“现代社会,驾驶是个基本技能。父母都说,买车开车是迟早的事,再说会开车,今后找工作时也多个竞争‘资本’。‘有驾照’是求职简历的必填项。有时候,招聘单位还会问你有没有驾照。如果没有,就可能失去机会。所以,在家人的催促下,我两年前趁暑假的空档就把驾照考出来了。我们同寝室的男生都有驾照,班里大约八九成的同学拿到了驾照。当然,同学中真正买车在开的并不多,多数是‘本本族’。”但即便是少数学生拥有汽车,杭州有几十所大学,有车学生绝对数量也是相当可观。

  一位高校保卫部门的老师说,该校学生开车的很多,高档车也不少,从保时捷到奔驰、宝马、雷克萨斯,都有,都是高档品牌。这些车挂着全省各地、甚至外省市的号牌,比教职员工的车“档次要高得多”。

  高校大学生开的私家车大致有以下几个来源:父母掏钱给子女买的车;学生开自家原来就有的车;自己找兼职赚钱,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买的车。

  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杭州下沙某高校读设计专业的大四男生小林(化名)。他说:“我开的车是家里六七年前买的,别克凯越。前段时间,父母买了新车后,估计旧车到二手市场上也只能卖几万元,而我这阵子到一家公司实习、赶招聘会找工作等,都用得上,所以就给我用了。大四本来课程就少,基本上是在实习,学校如果临时有课或有事,开车回校很方便。实习单位工作较忙,经常要加班。现在有了车,再晚走,也不愁交通问题了。”

  小林的父亲介绍,儿子进大学后学习努力,专业课成绩优异,设计的产品屡屡获奖,让他非常欣慰。此外,孩子不仅专业出色,获得老师的认可,而且在学校里还当上了学生会干部,锻炼了组织能力。小林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就把驾照拿出来了,这几年抽空拿家里的车子练手,车技还不错。

  小林父亲说,把旧车给孩子用,一方面是对他在各方面都很努力的奖励,另外也是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希望他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实习上面。至于养车的费用,就由小林自己解决,也可以让他多一份责任感。小林去年开了家网店,利用自己美术专业知识和眼光,经营服装等时尚物品,因为货品颇具特色,所以生意不错,一个月就有数千元的收入,基本上够自己生活和养车了。

  当然,像小林这样经济比较独立,自己负责养车费用的大学生并不多。另一家高校的大四学生小陈(化名)就是由父母买车并负责养车的费用。她告诉记者:“今年4月我就找好了单位开始实习,但是学校离公司太远了,每次挤公交上下班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老得担心迟到,会给公司留下不好的印象。老爸了解情况后,主动提出给我买了辆红色的尼桑骐达。这辆车外型小巧可爱,车价也就10来万元,这个夏天的出行我全靠它了。我周围的同学中,家境好的男生偏爱买越野车,女生偏爱小巧的两厢车。买车、养车的开销,一般是由父母‘包’的。”

  记者采访了几个校园里的“有车族”,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大四学生因为实习、找工作等校外事务较多、活动半径较大,所以有车的比低年级的学生多;大学生一般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购车款和养车费用多由父母承担;前几年,开车的男生多于女生。如今,女生开车的数量明显增多,有些学校甚至男女生开车的比例基本持平。

“学校不提倡

但也不弃管”

  在国内,曾有一些外省的高校,因为考虑禁止学生开车而引起争议。那么在浙江,校方对学生开车的态度又如何?

  记者采访了杭州、宁波等地的数家高校,得到的反映是:前几年,大学生只是偶尔有个别学生把汽车开到学校里。最近一两年,自己拥有汽车,并申领校园车辆通行证的学生多起来了,主要以大四学生为主。各个校区给学生发放的通行证都在几十张,其中有一个住高年级学生的校区,发放通行证的数量相对较多,达到了56张。目前,随着校园的对外开放,和学校老师、学生车辆的越来越多,多数学校对车辆进出,都已采取开放的态度,就是说,不管有没有通行证,都可以进出校园。因此,很多学校干脆不再发放通行证。

  不过,校方对学生开车的态度基本上是:不鼓励、不提倡。但也会尽量做好相应的教育和服务工作。

  杭州某高校负责学校保卫工作的王先生说,学校不提倡学生开车,主要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大学生一般都是新手,而且年纪轻,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加之校区内部来来往往人多、转弯多,视线常被绿化所阻挡,客观条件就不适宜行车。此外,位于城区的老校区普遍存在停车位紧张、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开车的学生多了,会使这些矛盾更突出。如果今后开车的学生继续增多,达到一定程度,势必造成校园交通安全、校园空气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保卫部门在为校园里增设更多的减速带等设施的同时,也把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一位高校的老师则认为,学生有车并没有想象中的多,更多的是把父母亲的车借来练练手或偶尔使用。所以,管理上的问题不大。

  采访中,也有老师表示:以前,大学生一般是开父母淘汰的“二手车”,现在,在一些“富二代”比较集中的院校里,崭新的豪华车比比皆是。这些学生进出开着豪车,而他们的经济又不独立。出钱的最终还是父母,举动中不乏炫耀、骄纵的成分,容易滋长不劳而获的心理。学校里,也有些学生家庭经济上比较困难。两相对比,很容易造成这些同学心理上的不平衡。这也是校方不鼓励学生开车的原因之一。

“最终,汽车只是一件消费品”

  对开车上学,多数大学生觉得无可非议。

  一位还没买车的大四女生小郑表示,其实,现在周围同学开车的不多,我们班就只有一个。班级里拿到驾照的同学很多,肯定有一半以上。汽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与自行车、摩托车等代步工具没什么差别。现在的大学,说说还是“象牙之塔”,实际上,与校外社会的联系,要比过去多得多,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其实不可能局限在学校了。因此,如果家里条件好,买辆车开是正常的,关键是看开车者能否合理利用汽车。

  也有同学说:大学生有选择生活、承担责任的能力。“只要不是为了攀比炫耀而去‘啃老’买车,大学生购车也很正常啊。”

  一些开明的家长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业或者实习有正当需要,对于有自控能力、有责任感、善于安排自己时间的孩子,在家境允许的情况下,开车并不是件坏事。

  甚至有校园“有车族”大大咧咧地表示:“开车的又不是李刚,大学校园又不是‘只禁城’,年满18岁又有驾照,为何不能想开就开?”“开车上大学好啊,都说会花钱的人将来才能挣大钱……”

  当然,也有部分师生对学生开车表示质疑。比如,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活动范围基本在校园,开车没什么必要,“只是为了炫耀吧!”此外,有人认为,大学生基本没有稳定收入,已经要家庭负担学费和生活费了,怎么好意思要求父母负担更多?

  也有网友表示,大学生开车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对校园交通和环境毕竟会造成影响,还是要尽量收敛和低调,尽量少开车。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开私家车这件事,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十多年前,大学生应不应该带呼机都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讨论。前几年,大学生应不应该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也招来不少争议。现在,大学生开车又开始成为话题。但回过头去看看,大学生应不应该有传呼机、手机等,答案不是很清楚吗?汽车,与呼机和手机是一样的,最终,只是一件普通的消费品而已。

  一位教育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日渐走进寻常人家,大学生“有车族”成为一种必然的客观事实,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当然,对于这些年轻的驾驶者而言,除了要有过硬的车技外,更不可忽视自身的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也体现着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教育能力。这不仅需要全社会努力营造正确的人生观、成熟的交通文明,学校和家庭还得重视对下一代正确的财富观的培养并进行应有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


浙江日报 汽车生活 00019 象牙塔里的车来车往 2011-09-21 浙江日报2011-09-2100014;浙江日报2011-09-2100013;浙江日报2011-09-2100016;2151538 2 2011年09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