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农家生活并非农家乐

  记者 黄莺 张晖

  9月4日 云和崇头镇坑根村

  到云和的头一天,餐桌上的南瓜、茄子、辣椒、丝瓜让人食欲大振,真是鲜嫩无敌。

  第二天,餐桌上还是南瓜、茄子、辣椒、丝瓜,当减肥餐吃还是可口的。

  第三天,餐桌上还是这四样蔬菜,我们开始拿腌辣椒下饭了。看到餐桌想到的是食堂的大肉,拍档边流着眼泪啃火腿肠,边感慨:“在杭州从来不吃这个东西,实在是想肉了。”

  农家的真实生活是种什么就只能吃什么,鲜嫩和单调联系在一起,让你顿顿吃南瓜吃上三个月试试看!这里的农民却很习惯,而且他们的南瓜永远是一种炒法,很本色。

  农家乐和农家生活,还是很有区别的。

  记者 陆遥 于洪海

  9月4日 庆元隆宫乡张地村

  下午去采访,沿着村口河边的几幢新房子走了一圈,却发现没有人。附近的村民告诉我们,因为新学期开学,许多父母都到乡里的中心小学陪读。感到吃惊的是,因为整个乡里有数百位家长前去陪读,乡政府驻地隆宫村房源很紧张。有村民说,一间不到20平方米、最简陋的房子,年租金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看来,学区房紧张的问题不仅仅在城市存在。

  记者 甘恬 王玲瑛

  9月4日 松阳裕溪乡双坑口村

  在裕溪乡双坑口自然村,我们生平第一次剥了一回吊瓜。

  别看熟透了的吊瓜红得诱人,其实光鲜的外表下藏着“黑色的心”。我们新手上场,缺乏经验,用力一掰吊瓜壳,黑色黏稠的、貌似淤泥的瓤溅了满脸。不过,这挖出来的籽洗净后和葵花籽一样,炒制以后就是美味且营养丰富的休闲食品,每年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

  这个季节的吊瓜籽售价较高,一斤15元左右,再晚一个月,价格就要下跌到7元左右。

  记者 李倩 颜伟杰

  9月4日 泰顺罗阳镇南山村

  村里的公鸡叫得特别早,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此起彼伏的打鸣声就吵得人无法再入睡。

  因为要跟陈奕法家下山卖菜,我们早早洗漱完毕,就往他家赶。路上我们也遭遇了进山以来的第一次塌方。

  连续的几天大雨,把通往陈家的山路冲出了个大坑。好在从山坡上掉落的土方并不多,折回村委会大楼借了把铁锹,10分钟左右就轻松疏通了道路。

  将近6点,陈奕法和妻子已经在院子里捆扎叶菜、分装刚剥出的毛豆,“还有半个钟头,车子来之前还能再剥个一两斤。”一斤剥壳的毛豆和没剥的要差3元钱,陈奕法说,“3块钱,可以坐一趟车了。”

  6点30分,进村的公交一路鸣着喇叭,催促想要进城的村民。“今天坐车的人多,赶紧去等车吧。”陈奕法挑起两筐毛豆,催促着我们赶紧出发。

  记者 江晨 廖小清

  9月4日 龙泉竹垟畲族乡安坑村

  我们的到来,似乎在这个只留有二三十人的村子掀起小小波澜。大伙晚饭后,都到我们借宿的村民廖盛元家一探究竟。厅堂里的条凳上坐满了人,昏黄灯光下,男人们抽着香烟,相互打趣,黄狗在屋里乱窜。“村委会也就只能召集到这么多人,今晚全来了。”村委会主任张根生说。山下赶上来的廖正荣忙着装屋外的电灯,整个安坑村,今年42岁的他是最年轻的壮劳力,被大家叫做年轻人。其他五六十岁的,都自称中年人。正荣在山上帮人扛木头。廖家只留两位老人,儿女外出打工。蔬菜、水果自种自吃。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保安基本靠狗”的小村子里,找不到和我们同龄的年轻人。“有的就是为了小孩子读书,才搬到山下去。除了不好上学,其他这里也挺好。”廖盛元说。他把一本厚相册摆在床头,没事就翻看,里面是在外闯荡儿女的照片,他们盼望过年,那时孩子们就会回来。

  陈醉 蒋一娜

  9月4日 遂昌高坪乡箍桶丘村

  78岁的上海游客吴嘉铭一家已在箍桶丘村住了三个多月了,他们是我们在小山村采访途中无意间遇到的“外来客”。

  小山村的生活被他们过得惬意而舒适。每天,他们一早起来爬山、散步,还偶尔跟着农户采摘,看看电视听听曲,到了饭点,农户会做香喷喷的饭菜等他们,这样一天不过45元的费用。

  “我们每年夏天都会进来避暑,到冬天再出去。”吴嘉铭告诉我们,现在像他这样生活的“银发族”越来越多了。小山村里新鲜的空气、美丽的环境、生态的饮食都是城市所无法给予的,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我想,农村与城市或许可以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生产链”,保留千姿百态,亦逐步富强。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2011-09-05 浙江日报2011-09-0500008;浙江日报2011-09-0500009;浙江日报2011-09-0500010;浙江日报2011-09-0500012;浙江日报2011-09-0500011 2 2011年09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