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选择——

白发丹心哺新苗

  本报讯 86岁,本该是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他却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四处奔波:学校条件无法满足要求,是他筹资建图书馆修桌椅;贫困学子上不起学,是他筹款300多万元帮助180多户困难家庭;失足少年吸毒成瘾,是他苦口婆心规劝他们走上正道。他就是玉环县坎门街道的共产党员郭口顺。

  郭口顺出生在一个贫苦渔家,曾担任坎门民兵队长,参加大小战斗10多次。1951年,在南排山海战中,他带领民兵与海匪展开生死搏斗,创造了海上民兵以小钓船战胜敌人大帆船的战斗范例,因此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7年,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离休时,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却面临着新的选择。

  当时,坎门经济发展红火,人们的口袋鼓了,但一些青少年的行为却出现了偏差,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这些从枪林弹雨中过来的老同志,绝不能眼看着他们垮掉。”此时的老郭身患多种慢性病,但他还是决定将自己离休后的全部精力倾注在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上。

  老郭深知,要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不能凭一己之力。他先后在12个社区、6个村和部分企业进行动员,发动当地数百名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他自己身体力行,身兼多个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监督员、名誉顾问等,每年至少作报告30场。

  渔村学校缺书少凳,成为郭口顺的牵挂。在他的带动下,30多名老干部老同志四处筹集资金,帮助4所中小学添置教具,平整操场800平方米;先后为6所学校建立图书室,新增5万多册图书。

  28岁的李莉,是一个漂亮的女孩,目前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谁能想到,10多年前,她曾因白血病,命悬一线。“要不是郭爷爷,我的命早没了。要不是郭爷爷的帮助,我不可能考上大学,更不可能有今天。”李莉说。

  20多年来,郭口顺和坎门关工委其他老同志一直热心助学帮困,先后帮助180多名生活困难的青少年,其中资助13名贫困学子完成大学学业,有两人还考上硕士研究生。

  从2002年开始,吸毒青少年成为郭口顺和其他老同志帮教的对象。2007年3月16日,他们成立了全省首个“禁毒阳光会所”。

  青年阿俊(化名)是坎门最早的吸毒者之一,曾4进戒毒所。如果能让他戒毒成功,就能影响一大片。可是,阿俊行踪不定,如何找到他成了难题。

  2006年11月,老人们终于得到确切消息:这段时间,阿俊居住在坎门的一座山头上。老郭便和徐本盛、黄贵河、张小蕉等老同志一起,拄着拐杖,连续4天翻山越岭,找到了阿俊,与他谈心,劝他戒毒。在谈话过程中,老郭得知阿俊还有个80多岁的老母亲。老郭就两次自掏腰包买米买菜,和老同志徒步翻越崎岖的山路送到阿俊家。

  终于,阿俊被打动了,他说:“你们这么大年纪,非亲非故的,还这么帮我,我再不戒毒,就不是人了。”此后,阿俊不仅开始戒毒,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其他吸毒青年戒毒。

  让老人们欣慰的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有五六十名吸毒人员成功脱毒,重新生活在阳光下。

  郭口顺有个处事原则:不占公家一分一毫。疗养不去,公房退还,补贴不拿……很多本来应该享受的待遇被他一一婉拒。老郭夫妻俩至今仍住在一套只有40多平方米的小居室,屋内部分地面的水泥早已脱离,露出沙石底色。

  家中4个儿女也没有因为他这个当官的父亲得到特别好处。当年,大儿子从内蒙古支边回来,郭口顺时任玉环县副县长。在外人看来,儿子的工作,老郭一句话就能搞定,不料却被他一口回绝。老郭硬是让在集体单位工作的老伴提前退休,按规定给儿子顶职。几年后,单位倒闭,儿子下岗后再次找父亲帮助,仍被拒绝,只得去一家私营企业打工。

  2006年,大儿子因工作劳累过度,造成脑血管破裂,成了植物人,至今仍瘫痪在床。作为父亲,郭口顺每每提及此,眼神中总会掠过一丝愧疚。如今,只要有空,他就到大儿子家坐坐,看看躺在床上的儿子,这也是他现在惟一能为儿子做的事。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白发丹心哺新苗 2011-09-05 2023955 2 2011年09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