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清华北大招博降门槛

  据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近日决定,部分院系2012年博士生招生将进行改革,初试环节由评委审核考生递交的硕士毕业论文、专家推荐信等有关申请材料,合格者即可进入复试,考生无需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笔试。

  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到清华北大博士生招生改革,人们不难看出我国高招制度改革的不停探索。然而,很多人担心,在免除笔试后人为评价因素增加的情况下,能不能保持公平,会不会滋生腐败,以及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降低入学门槛?

  我国传统的博士招生方式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科目为专业课、外语等。据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介绍,博士生招生改革试点可概括为“申请+考核”制,即部分院系不再采用学校组织的统一笔试作为初试,而是对递交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通过审核者将再接受复试,进行择优录取。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主任魏志义解释说,北大部分院系将不再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录取博士生,而是采用先对递交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合格者再接受能力测试的“申请制”,等于免去了初试的环节。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降低了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对此,高策理、魏志义解释说,传统招博方式只有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而招博“申请制”则改为初试(材料审核)、复试(笔试、面试)等多个环节,注重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考查的同时,并未忽视对考生专业基础方面的考查,将对通过申请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增加笔试环节,客观公正地考查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如何保证公平?

  无论哪个层次的招生改革,最难过的是公平这一关。此次“招博新政”也引发了同样的担忧。

  北京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等多位专家认为,这次改革增加了人为考查的因素,一些有权力、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如果想读博,肯定会托关系、走后门,那些博士招生把关者能否秉持公平公正?

  专家的担忧不无道理,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博士学位的现象。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撰文质疑,原本是历史专业的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为何能在短短两年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一些领导干部在职期间获取博士学位,容易让人联想到权力或金钱的介入。

  清华、北大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确保公平公正方面,学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规定面试评委必须达5人以上,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必须不少于30分钟;其次,加强博士招生各环节监督,包括院系要将具体的考试选拔过程在学校备案、研究生院和学校纪委都接受投诉和举报;以及要求相关院系做出有关规定,加强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清华、北大此举虽然初衷良好,但要想“好心办好事”,还得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招生公平公正。如在博士招生过程中发现不正当行为,学校应对“关系博士”开除学籍,并取消相关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格,情节严重者还应依法进行处罚。

  能培养“好苗子”?

  清华、北大此次招博改革,旨在革除旧弊,选出“好苗子”。进一步完善适应高层次优秀人才特点和规律的选拔机制和模式,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

  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等专家认为,此次招博改革初衷良好,注重考查考生综合素质,为革除旧弊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不过,将“好苗子”选进来后,能否培养成为创新人才,还要看学校的人文环境,诸如学术氛围、师资水平等。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居于世界前列,而创新人才明显不足。有专家指出,我国人才培养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育过程中的“乖孩子现象”,选才时的“完人现象”,对待人才的“捧杀现象”等,凡此种种说明,科学认识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更新人才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是促使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关键。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清华北大招博降门槛 2011-09-05 2133738 2 2011年09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