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创富

本报与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日前联合举办研讨沙龙——

“美债危机”看过来

  经过了上周如潮水般汹涌的恐慌后,本周“美债危机”似乎进入了静默期。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则显示,危机下,7月份浙江进、出口联手创出“历史新高”。但一切真的就这样平静下来了吗?日前,本报与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举行了一次“美债危机”研讨沙龙,试图拨开些许浙江人最关心的危机“迷雾”。

  7月出口创新高,怎么看

  “美债危机”来了,7月份浙江出口怎么还创下了新高?

  对这个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疑问,省商务厅综合处处长陈志成的回答是,“市场需求对出口影响有两到四个月的滞后期。”在他看来,“美债危机”首先是在金融市场上显现出来,然后是原材料价格,最后才慢慢传导到实体经济,对整个需求产生影响。而目前,这个传导过程还没有体现出来。

  在研讨中,这是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论调。财通证券研究所所长林俊清就表示,“美债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是不可避免的,首当其冲是发达国家将实施财政紧缩。而现实似乎已循着这一逻辑演进,法国近日明确,在2013年之前把当年财政赤字从占GDP的7%降低到3%,“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财政紧缩。”林俊清说。

  乌云必将带来雷雨。就“美债危机”而言,这“雨”何时落下,也是有迹可循。

  陈志成指出,首先要密切关注进口商的库存水平,包括美国库存指数,制造业库存指数和欧盟制造业库存指数等,这会是最直接、最准的一个反应。但对于一些专家最担心的财政紧缩,陈志成反而比较乐观,在他看来,占整个社会支出22%强的美国政府支出,难以出现明显下降。

  “总体上,我个人对出口不太乐观,2012年、2013年需求可能要做好下滑的准备。”林俊清说。

  人民币升值悬念,怎么解

  “美债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迅即升入“6.3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市场的普遍判断。

  但林俊清并不看空美元。“世界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美元会走强,起码短期内是这样。”他的理由是,在目前体系下,美国债券、美元资产还是信用等级最高的资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事实上,“美债危机”发后,包括评级下调以后,美国十年期国债债券收益率不跌反涨。

  然而,更多人依然对人民币“高看一眼”。“这次‘美债危机’,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大,中长期影响比短期大,间接影响首先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步伐加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燕君说。

  她坚持认为,如果要把“美债危机”定义为直接赖债,美国不存在风险,因为它有发行世界货币的权利,如果把美债危机定义为无力实质性偿还债务,债权人要遭到实质性损失的话,那美国已经违约。而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游资的进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强。

  人民币升值如果是“大势所趋”,那今年又会升到哪?对此,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持“快速升值”论。他认为,人民币汇率正处在一个长期升值的变动态势,短时间内还会快速升值。今年年底的话,到6.2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疑问,搞不好还会更高。

  浙江经济应对,怎么做

  在一个高度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关注“美债危机”,其实也是关注浙江经济的未来运行。

  “要反思开放模式。”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宋玉华认为,“美债危机”表明,应该恰当安排对外经济和对内经济的关系,不能过高的依赖外需、依赖出口。

  同样,“美债危机”的爆发,也让金雪军对当前浙江经济的主要问题进行再分析。“之前我认为,浙江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重化工业发展和浙江中小企业为主的结构之间的矛盾。‘美债危机’后,浙江经济又增加了一个矛盾和挑战,即: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和浙江经济持续发展间的矛盾。”他说。

  凡事皆有两面,在看到“美债危机”消极影响的同时,也有专家提醒注意它的“积极一面”。而其中之一就是,“美债危机”可能导致美国公司市值降低,降低浙江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浙江企业不妨抓住机遇,积极并购欧美中小科技研发型企业,以及行业内顶尖企业,后者对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世界经济形势诡谲,但浙江企业的快速反应则让学者们感到安心。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告诉大家,他刚刚接触过一家余姚民企,老板告诉他,今年上半年就在动脑筋,与加拿大、美国的客户各成立一家进出口公司,原来是美国人、加拿大人向他下单,现在变成他在境外设立的合资企业下单,一举掌握了境外市场。


浙江日报 经济·创富 00010 “美债危机”看过来 2011-08-18 2111617 2 2011年08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