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杂技要掌声也要笑声

  本报东阳8月17日电

  记者 刘慧

  转企改制后中国杂技向何处去?今天,由省文联主办、省杂技家协会承办的杂技学术交流会在东阳横店举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各抒己见。

  中国是杂技大国,许多杂技作品和艺术家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热闹的背后,杂技这一舞台艺术多年的宠儿,其表演、创作、商业营销却困难重重。特别是转企改制后的杂技院团,艺术的创新不够、国际竞争力不强、各门类之间发展失衡,折射出中国杂技面临的严峻现实。

  “有掌声没笑声”被很多观众用来形容中国杂技演出现状。之所以缺少笑声,专家们认为,在于杂技界的演出大都是技巧节目,滑稽被排挤到边缘;各类杂技比赛也基本取消了滑稽的内容。这也使人们常说,杂技表演惊险有余,轻松不足,处处可见“超人”,难寻“卓别林”。而在国际马戏界,演出现场的中心人物是小丑。小丑是马戏的灵魂,起着金线穿珍珠的作用。

  虽然中国杂技技巧高超,许多技术举世无双,但随着高科技在杂技领域的运用,特别是面对国际知名表演团体以杂技为主要元素的主题演出的竞争,作坊式制作方式和单一技巧堆积的表演形式,让中国杂技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说,中国杂技跟不上国际创作和制作的变革,落后于国际市场,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杂技团实际上都是节目创作或项目制作单位,属于“小生产”方式,而像加拿大太阳马戏这样的国际品牌能够整合各类节目,通过现代技术和营销思路,形成独特的舞台表演,是整合型的制作团队,属于现代化的“大生产”。

  专家们认为,杂技艺术要创新,思想观念必须转变,体制机制必须突破。只有认真研究演出市场,细分目标观众群,根据观众的欣赏口味创作构思,将杂技技巧融入各类表现手法中,才能成功。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杂技要掌声也要笑声 2011-08-18 1989937 2 2011年08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