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山重水复照眼明

——新世纪军旅文艺一瞥

  编者按:某著名军旅作家曾经说过:“军旅题材的作品是一种阳刚的大境界,是英雄主义的大成。好的军旅题材作品,读后应该是热血沸腾,让人敬仰,让人欲罢不能,让人想喊想叫……” 近年来,网络军旅文学风靡,各种特种兵题材的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充斥着各大文学网站。说实话我有许多当过兵的朋友,也曾尝试着把自己的经历转换成文字,但他们很少有兴致耐心读完这些所谓的军文。军旅文学通常而言是写给男人的,是浪漫主义兼具实证主义的文字与故事,它源于历史,却高于历史。在军旅文学新潮迭起的今天,读者更期待的是它本真的回归。

  山重水复照眼明

  ——新世纪军旅文艺一瞥

  朱向前 徐艺嘉

  中短篇小说的失落与期待

  2010年,短篇小说《海军往事》登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领奖台,形成了本届“鲁奖”的一个亮点,并与诗歌集《烤蓝》、散文集《藏地兵书》等获奖作品一并重振军旅文学旗鼓,也是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军旅文学在全国大奖中的最大丰收,使军旅文学在多年黯淡之后再度大放光芒。

  然而,冷静观之,就会发现荣誉背后隐藏的问题。首先,与一些较成熟的地方作家相比,军旅文学的中短篇作者显出孤军奋战的态势。尤其与本届鲁奖得主中集体崛起的新生代“70后”作家(如中短篇小说奖得主鲁敏、乔叶、李骏虎、王十月等)同台亮相,其反差之强烈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毋庸讳言,这就是今天军旅作家队伍的一个缩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空前凸显。在一批地方作家的精湛之作映衬之下,军旅文学中短篇作品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亟待提高。

  其次,相较于上世纪80年代李存葆、朱苏进等青年军旅作家在中短篇领域“集团冲锋”、摘金夺银的矫健身影,如今的中短篇军旅小说队伍颇有些形单影只的落寞,也再难见如《高山下的花环》、《射天狼》等可支撑住中短篇格局的扛鼎力作。新世纪以来,军旅长篇小说空前繁荣,可谓“一枝独秀”,而中短篇小说的衰落不能不说是军旅文学的一大遗憾。如果把文学比作一个生态链,那么显然中短篇小说也是文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的“孤岛”格局也必将导致整个文学链条的失衡。以往的长篇小说写手多半要经过多年中短篇的历练,试想如果没有人再在中短篇小说的领域里耕耘,那么将来的长篇小说写作是否也会大打折扣呢?

  长篇小说的繁荣与倾向

  与衰微的中短篇小说不同,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势头依然强劲,持续繁荣,延续了继上世纪90年代掀起的军旅长篇小说“第四代浪潮”。90年代中期至今,包括第四、五、六届茅盾文学奖的入围作品,军旅小说一直佳作不断。比如《醉太平》、《穿越死亡》、《我是太阳》、《英雄无语》、《走出硝烟的女神》、《我在天堂等你》、《突出重围》、《亮剑》、《遍地葵花》、《明天战争》等等,我们至少可以数出20部出自军旅作家手笔的、在当代中国文坛提起来都是个沉甸甸的作品。

  重点说说这些年来的作品,比如《历史的天空》、《音乐会》和《楚河汉界》等。

  徐贵祥写长篇是从《仰角》开始,那都是写部队现实生活的。在《历史的天空》之后他又写了《明天的战争》、《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地》、《四面八方》等,充分显示了他扎实的军人生活积累。徐贵祥是从班长、排长、连长这么当上来的,而且两次到南线参战,这种经历在部队作家当中是比较少有的。由于这个特点使他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军人气质和扎实的军事素养,这个仅仅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他现在当得起八个字:异军突起,后来居上。

  朱秀海是长期以来在军事题材的战线上坚守阵地最执著、最有耐力的一个。从《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到《音乐会》,作家一直在战争文学的长篇领域不断开掘。综观朱秀海的战争小说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善于设置反差强烈的典型环境,小说的主人公多是被突然置于严酷险恶的战争环境之中,突然要面对生与死的两难选择。作家以这种方式来拷问主人公的灵魂,碰撞出生命的火花。无论是《穿越死亡》中少年排长的上官峰,还是《音乐会》中的豆蔻少女金英子,我看莫不如此。二是反思战争,揭示人性。《音乐会》中,作家通过对抗联将士、狼群和日军三方故事惊心动魄的描写,歌颂了我抗联将士慷慨赴死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鞭挞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野兽行径,最终揭露了战争张扬兽性、异化人性的罪恶,残忍酷烈深刻之处让人不寒而栗,甚至起生理反应,使人不堪承受战争之重。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另一大亮点是女性作家的崛起。马晓丽以前只见散文问世,《楚河汉界》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应该说出手不凡,起点很高。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马晓丽的笔力强悍,充满英雄气质,这使我想起了当年的朱苏进。对理想主义职业军人的呼唤之音十年来渐去渐远,没想到现在又得到了回应,这对她个人和当下的军旅文学来说,都是一个福音。同时,《楚河汉界》和前些年出现的女性军旅作家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姜安的《走出硝烟的女神》、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刘静的《戎装女人》、王海鸰的《成长》等长篇一起,构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不仅一下子就区别于文坛一度流行的充满脂粉气的女性写作,而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这也是近年军旅长篇创作的一个特点。

  军旅影视的A面与B面

  近年来,一大批军旅作家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如朱苏进的《康熙王朝》、《我的兄弟叫顺溜》;兰小龙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江奇涛的《汉武大帝》、《亮剑》;柳建伟的《突出重围》、《惊天动地》;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朱秀海的《乔家大院》、《军歌嘹亮》;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等,这一方面提升了军旅作家的影响力、知名度;另一方面对军旅文学而言,影视化又是一把不得不警惕的“双刃剑”,在收获了市场同时可能也斫伤了文学本身。

  一个好的作家很难兼顾文学创作和影视剧创作。影视剧制作是工业化产品,它遵循的是商业原则,一切以市场效益为判断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要追求收视率。并且影视剧是一个多行当、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艺术,文学创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目前影视圈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对编剧还不够重视,很多影视人只把它看作是从属地位,认为只要能编出吸引观众眼球的故事就行。在这种环境中,长期的电视剧写作对作家来说可能是有害的,最终导致作家艺术品质的下降和艺术才华的腐蚀。因此说,文学影视化的问题有两面性,如果从提升当下中国影视剧水平出发,我们乐意看到更多的优秀小说家加盟其中;如果从捍卫长篇小说的纯洁性出发,我们倒希望优秀小说家与“触电”保持距离。

  军旅话剧的奇峰突起

  相较于军旅电视剧和电影的蓬勃发展,军旅题材戏剧虽数量有限,却也是精品不断。以总政话剧团、北京军区话剧团、广州军区话剧团等为代表的专业表演团体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巩固和提高军队战斗力服务的正确方向,坚持弘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在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注重与时俱进的艺术探索,形成了以现代军事题材与革命历史题材双管齐下的创作演出风格和独具魅力的品格。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邵钧林、嵇道青的《虎踞钟山》、孟冰的《绿荫里的红塑料桶》、燕燕的《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等作品选取部队生活的一个侧面,或讲述建军初期的军事学院建设,或谈论当下大学生军训的新奇故事,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上演后得到各界高度赞扬。尤其在新世纪以来,军旅话剧注重大众化的创新,从“高台”走向“平民”,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中国话剧舞台添加了一抹独具活力的军绿色彩。

  今年适逢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5月底,总政话剧团在上海艺术中心掀起一股红色旋风,《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唱响》、《生命档案》、《黄土谣》三部选题、风格、人物塑造各不相同的话剧演出,将红色主旋律演绎得震撼人心,也体现出了总政话剧团新时期创作演出的最高水平。

  (朱向前,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孙艺嘉,解放军艺术学院研究生)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20 山重水复照眼明 2011-08-05 浙江日报2011-08-0500007;浙江日报2011-08-0500009;浙江日报2011-08-0500010 2 2011年08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