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些,再深刻些
主持人 陈扬渲
现代服务业的勃兴让人们看到了文化创意的价值,文化产业一夜之间花开万树,然而探索了几年,主管者便已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不能完全产业化。
一切取决于文化的特殊性,它可以成为带来经济回报的商品,但也是蕴含历史、传递价值观、影响大众的精神产品。尤其是面对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者为追逐利益而不惜媚俗炒作是不可取的,那是对文化的糟蹋,对公民素养的伤害,亦是对本民族的不负责任。
这个时代缺乏严肃的文艺批评,这个时代也格外需要严肃的文艺批评,在评价那些所谓的“大片巨制”时,希望能听到更多真诚的意见,而不是一片盲目叫好。
深刻些,再深刻些
仲呈祥 张金尧
●如果在文艺创作中一味迁就一些观众的娱乐化需求,由文艺理论者提出“历史娱乐化”主张,甚至以票房价值来衡量艺术价值,那么,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所应传达的历史智慧就会在娱乐化主张中消解,肤浅的作品只能使观众止于养眼而不能养心,止于视听快感而无诗意美感。
●以明星笑星作为重大革命题材的“卖点”是一种哗众取宠的病态的叙事策略的表现,是一种“躲避崇高”、“惧怕深刻”的表现,是一种以票房价值、利润方式衡量艺术价值的表现。
●只有通过文化自觉、自信,达到文化自强,才能建设与大国、强国地位相称的先进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进一步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民族生存发展智慧和文化建设策略,使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前进得更加坚实。
只有那些不断反思自己历史并获得生存智慧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只有那些富有历史智慧并蕴含美学品位的艺术作品,才能给受众以理性思考的快感和诗化接受的美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为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歌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我国影视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优秀影视剧,如《飞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永远的忠诚》、《开天辟地》、《中国1921》等等。总体而言,这些作品追求深刻、礼赞崇高,展示了中国影视剧创作者的艺术美学和历史哲学的现实水准,堪称是传精神、铸灵魂的力作。但是,毋庸讳言,还有些作品理应深刻些,再深刻些。
重视文艺引领作用
在理论上,要提倡影视剧创作适应观众日益增长的鉴赏水平,但也要防止历史娱乐化。中国共产党90年的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无疑具有“历史的艺术价值”。所谓历史的艺术价值, 是指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甚至普通民众所蕴含的、经过历史积淀的理性精神,值得交由影视媒体撷取并广泛传播的艺术表达,以使受众直至整个民族获取生存智慧,确保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是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的,所谓“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易经·大畜卦》)即是;中华民族对历史是心存敬畏的,所谓“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全集》)即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的艺术价值,这是勇于担当历史责任、自觉承续民族精神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
影视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与人类的历史承续和时代精神建构须臾不离。特别是在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潮流,凭借着现代化的电子传媒技术的优势,影视艺术蓬勃发展,现已日渐成为彪领整个中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渗透性最强的艺术形式。可以说,自影视剧艺术问世以来,观众在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培育下审视这些新兴的艺术作品,又影响着影视剧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
不过,纵观反映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的影视剧作品,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那就是片面地认为要适应观众的需求就必须进行娱乐化呈现,有些影视理论者还轻率地提出,“影视剧不迎合观众迎合谁啊?”乍一听,如果从“二为”方向之“为人民服务”维度来理解,似乎说得过去。但是,纵观历史,“花雅之争”古已有之,“普及与提高”更是时代命题。是让观众“高攀”,还是拥有时代最为发达的审美思维的文艺工作者去“低就”而丧失引领?这是任何一个文艺创作者都无法绕过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客观地说,观众的鉴赏水平并非整齐划一,否则鲁迅先生当年在仙台看电影也不会听到“特别刺耳”的“万岁”声。文艺创作也应当防止“尾巴主义”,正如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而是引导群众前进”。那种认为“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口号是十分错误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否则就是“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
当下也一样,如果在文艺创作中一味迁就一些观众的娱乐化需求,由文艺理论者提出“历史娱乐化”主张,甚至以票房价值来衡量艺术价值,那么,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所应传达的历史智慧就会在娱乐化主张中消解,肤浅的作品只能使观众止于养眼而不能养心、止于视听快感而无诗意美感。因此,由人民养育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来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实则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形式,而不是以“迎合”的形式来“为人民服务”。
避免历史娱乐化
在实践中,影视剧创作应在“史中觅诗”,而不能让观众“银屏追星”。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是有着审美期待的观众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接受文化信息的过程,欣赏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过程是观众聆听“伟大心灵的回声”的过程。倘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过度启用观众熟知的“明星”尤其是“笑星”,甚至违背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为满足“明星”的“人情”需求随意改变历史进程的本来而增删历史人物,凡此种种,其危害至少有三。
其一是势必影响影视剧对观众的无声浸润,稍有不慎,则为全场哄笑,哪里还有对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的心灵共鸣、深刻延留,只有一些明星脸谱碎片化残存罢了;其二是势必以不严肃的作品培育不严肃的观众,而这些观众定然在为明天谱写历史的当下游戏当下,从而丧失历史担当;其三是以国家强势媒体推出的这些作品,往往为达到个人目的而形成了特定的“明星圈”,而未能进入这些作品又正在成长的表演艺术家反而形成耻辱,抑制了“出人出戏”的影视剧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这种以明星笑星作为重大革命题材的“卖点”是一种哗众取宠的病态的叙事策略的表现,是一种“躲避崇高”、“惧怕深刻”的表现,是一种以票房价值、利润方式衡量艺术价值的表现。
反观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主创者具有担当精神的选材意识和精妙的艺术呈现,国家电视台的弘扬主旋律的播放风范,广大观众为剧中人物的“谁主沉浮”的气魄所感染(如《中国1921》中的“中国少年”群体)、为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的钱学森等人)和感人至深的高尚情操(如《永远的忠诚》中的沈浩等)所倾倒,回应了对“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时代呼唤。创作者、传播者、欣赏者合力营造了振奋精神、激发活力、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文化建设氛围。
这些作品就是要使在某些方面失衡的人文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一种切实的、有效的调控,让人民群众能够生活在一种真正的健康向上、繁荣兴旺的文化生态环境里。
自觉自信创作精品
文化自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的始终。今年是建党90周年,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时代,理应是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而“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文化建设要靠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才能水到渠成。任何急功近利,操之过急,都有悖于文化发展的规律,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发展历程当然理所应当,而节庆一过,又戏说成瘾、娱乐至死,那么这种集中展示则成了历史娱乐化的另一种方式,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节庆狂欢,这也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要以充分的自信力为国家、为民族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繁荣兴旺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涵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丰厚土壤。只有通过文化自觉、自信,达到文化自强,才能建设与大国、强国地位相称的先进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进一步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民族生存发展智慧和文化建设策略,使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前进得更加坚实。
最近所播放的一系列电视剧当然是“献礼剧”,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文艺工作者创作水平、思想境界的检阅,是伟大时代伟大成就的集中展示。这不仅是文化软实力所散发的异彩,也是当下凝魂聚气之亟需,更是以优良的人文精神涵养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可持续力的真正所在。但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艺术创作不应仅仅成为节庆的献礼之作,而应成为文化自信力推动下的文化自觉之举,常态地贯穿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全过程。
文化建设的规律更在常态。因为只有创作众多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前进之路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才能实现文化自强,才能真正全面建成与之相应的政治优越、经济强大、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
为了切实践行以文艺作品“提升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和“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宗旨,我们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领人民大众认认真真学习历史、老老实实感悟历史、小心翼翼地走进历史伟人的心灵,通过艺术鉴赏吸取历史智慧和营养,而万勿反过来借历史伟人的英灵去包装明星、骗取观众、谋求票房,甚至如鲁迅当年痛斥的“借死尸以卖钱”达到个人的不良动机。
(仲呈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张金尧,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