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创富

以资源的名义

吴妙丽           

  也许,我们将步入一个新的“计划经济”年代,这个年代所有的经济活动将根据水、能源、土地等按计划分配的资源环境量化指标来进行。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水务改革发展工作大会上,市委书记刘淇提出,北京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起以水控制居住人口规模的制度。此话的背景是,北京市人口总体规划曾被定为“到2020年控制在1800万”。但到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961万。北京已连续多年用不到36亿立方米的水,来维持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而今后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趋势将难以逆转。刘淇提出,把水资源承载量作为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水制宜,量水而行。

  北京的反思对于当前各地城市扩张热潮是帖清凉剂。北京尚且还可以花巨资调水,其他城市就难以做到。城市的规模、人口、经济发展,都要考虑资源的承受力和管理能力,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能超越自然的规律而随心所欲。

  当然,一个城市的科学发展不是简单的靠资源控制,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如北京,如果发展科技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需要的劳动力就越来越少,其人口就不会增长太快。

  一切迹象显示,资源的计划使用或将成为常态。地方决策者以及企业经营者,应该关注到这样一个信号:“十二五”我国能源战略已经从保供给为主,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转变。这意味着,除了将降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还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这对于传统的能源思维模式是一次革命,也是一个挑战。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最终将主要体现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重大而又深远,包括GDP增速、能源结构、能源价格、GDP产业结构,乃至耗能产业迁移。比如说,对某个省份的能源消费总量限定可能迫使这个省份的钢铁厂迁移到其他省份,这无疑给地方经济增长加了一个紧箍咒。

  对一个正在节食的人来说,最难的是改变高热量饮食习惯;对正要进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国家来说,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迫切要改变的是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的惯性思维。

  尽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多少、如何实现控制尚有许多困惑,而形势已然逼人。

  最近,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的调研发现,上半年经济运行中,中国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地区的势头更为强劲,而节能减排的形势却趋于恶化,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落后和产业升级依然进展缓慢。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煤炭铁路运量同比增长12.6%,主要港口累计完成煤炭发运量增长30.5%。全国粗钢、水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7%、18.l%,火电量增长10.6%。

  另一组数据则告诉我们, 以2009年为例,我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只占3.3%和5.1%。

  GDP看上去很美,但并未反映资源环境的损失。我们为追求GDP而付出的代价究竟有多高?谁也无法统计,因为许多环境和资源代价市场无法定价。短期内我们似乎创造了财富,但长期看却得不偿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不及时做一些主动调整,或许定量用水、用电、用地的那一天真的会来临。

七日谈

以资源的名义


浙江日报 经济·创富 00010 以资源的名义 2011-07-18 2068937 2 2011年07月18日 星期一